Issue30 P.1 電子支付殺入街市 冀落實無現金化 近年不少電子支付平台如支付寶HK及微信支付相繼進駐香港。去年十月,支付寶HK和香港街市集團於M.C.BOX寶達市場引入電子支付平台「支付寶HK」,合力打造本港首個「無現金街市」。商戶只需一個二維碼及一部智能手機即可接上支付系統,客人在選購產品後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及輸入支付密碼便可以交易,交易金額將會在一或兩天後存入商戶的銀行戶口。 版面編輯、記者:林凱兒 劉卓穎   本報記者早前到M.C.BOX寶達市場觀察,街市內全部商戶已安裝電子支付系統,四周亦貼滿支付寶印花獎賞海報,向市民大力推廣。然而,當天下午到街市買菜的市民大多以現金付款,而非使用電子支付。 消費習慣改變需時   按目前情況,電子支付在街市推廣看來成效不大,但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卻指,現時「無現金街市」仍在起步階段,談其成效仍言之尚早,就如當年八達通首次推行時,也用了一段時間才讓市民習慣新的消費方式。他表示「無現金街市」現階段旨在以優惠作利誘,鼓勵市民使用電子支付,從而培養新的支付方式。他指出,電子支付要達致普及,當中最大的阻力是「習慣」,故不論是街市還是其他商戶,都必先要以提供折扣、儲積分及印花獎賞等優惠吸引市民使用電子支付。他認為,電子支付未來在港或會「有出頭天」,因為當平台慢慢發展成熟,市民亦會熟悉,甚至會像在內地一樣普及。 年輕一代易接受「無現金化」   縱使大部分電子支付工具在本港仍未得到普羅大眾認同,在年輕一代之間卻已出現轉變。就讀香港科技大學,主修電子工程學系的Andrew表示,從2013年起已開始使用電子支付工具消費。迄今,他手上已持有最少八個來自不同平台的電子支付工具,成功實行「無現金化」。他笑說現在外出已經不用攜帶銀包,因為一部智能手機已經可以取代銀包角色。他又指電子支付可免卻頗多煩惱,如零錢的處理與攜帶、提款的困難,以及現金交易沒有紀錄等問題。 私隱專員兩年接15宗電子支付投訴   電子支付漸趨盛行,也逐漸為用家帶來不少私隱隱憂。消委會報告顯示,TNG Wallet、O! ePay 好易畀及交通銀行流動付款服務等電子支付系統,會保留用戶資料長達7年,而支付寶更表明永久保存用家資料。   各電子支付系統保存用戶資料的做法備受質疑,不少市民認為違反私隱條例。然而,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回覆本報查詢指,條例並未規定個人資料保存期限,電子支付系統或電子錢包供應商,應按自身業務實際所需及收集個人資料目的,為收集的個人資料訂下保存時間。   此外,公署指2015年至2017年,共接獲15宗,涉及電子支付系統或電子錢包的投訴個案,性質主要與網上支付系統,要求用戶提供身份證明文件以供核實身份有關。   對於有電子支付系統長期保留用戶資料,作為用家的大學生Andrew表示,並不擔心私隱問題,原因是他手上所有的支付工具均來自外國公司或本港銀行,而非本港近年興起、來自中國大陸的支付系統,他相信這些外國及本港機構信譽良好,不會無故泄露或侵犯其個人資料。 ■菜檔東主表示大部分客戶都以現金付款,支付寶即使推出優惠都無法吸引市民,一般全日只有數名市民會使用(劉卓穎攝) ■光顧肉檔的市民表示,知道寶達街市為「無現金街市」,但全都不曾使用電子支付(劉卓穎攝) ■方保僑指,提供優惠是電子支付商經營策略第一步(網上圖片) ■電子支付用家Andrew (受訪者提供) P.2 塑膠廢物續擾全城 大眾棄置習慣要改善 今年9月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各區受盡颱風強大威力影響,重災區如杏花邨滿佈塌樹,地底停車場再度嚴重積水,使市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颱風除了造成不同程度破壞,環境污染亦成為另一大問題。事實上,每次颱風過後,各區海岸邊都充斥著大堆垃圾,特別是塑膠廢棄物。風災過後,塑膠廢棄物處理及控制問題浮上水面,實在不容忽視。塑膠棄置量增加,趨勢與市民即棄文化有關。市民在這文化下,養成即棄塑膠餐具的習慣,同時對減塑減廢意識薄弱,引致過度消耗,製造更多難以分解的垃圾,問題絕對不容忽視。 記者:陳子謙 葉影彥 曾偉濤 塑膠廢料堆積如山   本港塑膠廢料棄置量逐年上升,情況令人憂慮。據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朱江表示,塑膠餐具佔整體塑膠廢物比例,由2005 年5% 增至2016 年的9%,升幅驚人,重量等同四千架雙層巴士。再者,根據綠色和平上年底問卷與實地調查,推算本港八家連鎖食肆中,其中五家每年派出超過4.2億件即棄膠製品,可見塑膠廢料棄置量之大。雖然港府早前推行膠袋全面徵費,但塑膠堆填量仍未有太大改善,情況令人關注。由於塑膠廢物於短時間內難以分解,棄置問題對香港堆填區將會造成沉重負擔,並破壞自然生態環境。   要改善塑膠垃圾的問題,必須由源頭著手。大部分塑膠垃圾主要是飲管、膠杯、餐具和膠袋,故餐飲業一直被指是問題源頭之一。 本港830間餐廳及八大院校響應「走塑」   據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所提供資料,現時本港有超過830間餐廳及學校,一同參與其推動的《無飲管活動》,包括大型連鎖食肆大家樂、太興、肯得基及吉野家等。樂園保育基金更在網上平台推出互動式「無飲管餐廳餐飲地圖」,以提供餐廳地址給市民作出無飲管的餐飲選擇。   該基金,亦在官方網站提供支持《無飲管運動》的方法及建議,給參與機構作參考。例如在辦公室內張貼宣傳海報,鼓勵員工及企業伙伴出外用餐要求「走飲管」,並提醒餐飲業者不要主動提供飲管給顧客,或於店面貼出「溫馨提示」,鼓勵顧客不要使用塑膠飲管,從而改善塑膠垃圾問題。   此外,本港八間大學包括城市大學、浸會大學、嶺南大學和中文大學等,今年亦首次聯手發起「八大走飲管」環保運動,承諾訂立長遠的「走塑」措施,以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飲管。在本年的三月中,八大均在校內舉辦《無飲管週》或《無飲管日》,校內食肆只會在要求下才提供飲管。活動當中,亦有派發可循環再用的飲管,令同學可以將「無飲管」信息帶到校外。其中港大和浸大更表示,今年《無飲管運動》,最終成功減少至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塑膠飲管耗用量,證明這運動的確能提升學生環保意識。 解決塑膠問題要從根本做起   為了解公眾對減塑的看法,本報記者特別進行了訪問及街頭調查。當問及有什麼方法減低塑膠廢棄物時,近100名街頭受訪人士中有47%受訪者都多次提及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性,認為政府應教育如何分類塑膠以及灌輸無塑膠,因此教育民眾應是改善塑膠廢物問題的第一步。   其次,有近80%受訪人士知道政府有減塑政策,但超過半數人士認為塑膠問題仍然嚴峻,因此政府應加強宣傳。   除了政府立法加強規管塑膠廢棄物外,回收中心負責人何先生提出可仿效日本興建更多「綠在區區」,即興建專門收集廢料的地區或於地底興建回收場,一方面可減輕環保與商業土地之爭,另一方面可大大解決塑膠廢料數量。除此之外,受訪人士亦建議,政府可推行「按樽制」或獎賞制以鼓勵大眾環保意識,多方面配合,才能化解問題。 環保署回覆政府未來計劃: ●生產者責任計劃(用者自付) ●經濟誘因(鼓勵市民回收飲料膠樽) ●考慮設立智能回收機(提升回收效率) 經營回收中心生意有心難做   回收中心也是另一種舒緩塑膠問題方法。記者曾向黃大仙社區回收中心負責人了解過,何先生指,單計一個回收中心,一個月內可收到10噸塑膠廢物,透過中心員工把不同塑膠分類,再用車送到回收區並把其分解再造,讓塑膠廢物可達到循環再造。但中心負責人何先生表示,回收行業落後加上政府政策不足致行業難維持,都是業界面對的難題。何先生又補充,現時科技雖然能夠彌補不足,但添購機器價格高昂,往往令業界卻步。「一部塑膠回收機器價值200萬至400萬元,廠商要至少十年才回本,沒有太多人甘願冒險。即使有個別市民具備環保意識減少塑膠廢物量,但只靠他們微薄的力量,實在難以解決這龐大問題!」 ■塑膠垃圾數量驚人,綠色生態受重大影響 ■杏花邨颱風後塑膠湧現(取材:HK01) ■香港塑膠問題嚴重,即使有回收箱,問題仍存在(陳子謙攝) ■香港現時有大約20間塑膠回收中心 (陳子謙攝) ■塑膠中心每天把回收的塑膠分類再送至回收場(陳子謙攝) P.3 林鄭施政報告推明日大嶼 料耗資千億庫房儲備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18年10月10日發表了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內容包括「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延長法定產假至14星期、取消強制性公積金「對沖」的賦權法例,但公眾焦點,當然是政府計劃耗資五千億元,填海興建的1700公頃「明日大嶼」計劃。政府強調,在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育的前提下,計劃在大嶼山交椅洲及喜靈洲一帶建人工島,為市民打造優質居住和工作環境。 記者:顏程欣 賴倚婷   計劃一出,翌日報章都以此為頭條,至於大眾關注發展資金從何而來,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出席活動時表示,部份項目有回報收入,但動用財政儲備不能避免,亦不排除向市民發債集資。 最多容納110萬人 2032年入伙   林鄭月娥強調「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屬於中長期發展,目的分別是增加休閒娛樂設施、鞏固「雙門戶」、建立宜居社區、發展第三個核心市區和推動可持續發展。   礙於其他地區運輸基建不足,計劃首先會增設運輸基建,興建鐵路和公路,通往港島北、大嶼山北部和屯門等地。   根據建議,項目最重要部份是增加土地供應,透過填海約1700公頃興建人工島,值得注意的是,建議比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早前提出的規模,還要多出700公頃,涵蓋了交椅洲、喜靈洲附近水域的人工島、欣澳、屯門東、屯門西和小蠔灣等地方,目標發展成第二個商業區,並提供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居住。計劃公私營房屋比例為7:3,將以百分之七十的土地來興建公營房屋以舒緩房屋供不應求的問題,首階段將於2025年開始,預計2032年入伙。   就先發表「明日大嶼願景」計劃,被記者問及是否忽視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意見,林鄭月娥回應「無忽視土地專責小組工作」,希望於年底收到報告,強調「看不到(兩者)有大衝突」。她相信「明日大嶼」,將會成為香港土地供應「重中之重」。 政府:填海是唯一出路   不過,市民最擔心的問題是人工島的造價,有消息指人工島造價約5000億港元。近年來,政府的大型基礎建設工程超支問題嚴重,預料人工島實際造價比預算更多,有機會接近一萬億港元。施政報告指填海造價有待研究,林鄭回應「目前很難具體提供造價成本」,被問到會否擔心開支增加財政儲備負擔,她則指「本港多年來累積了足夠財政儲備,只要投資得宜,就會令香港經濟變得更好」,強調財政儲備足夠應付開支。   然而,有其他專業團體就土地諮詢提出建議,例如發展棕地、軍事用地和粉嶺高球場,但對於政府最終在施政報告提出填海,難免被批評漠視民意。政府高調提倡填海,市民對此有什麼看法?就此,記者訪問了幾位香港恒生大學的學生。香港恒生大學工商管理三年級生鄧同學認為,暫時沒有足夠數據支持填海計劃,又看不到香港急切需要填海以應付2047年人口。他認為,天價人工島效益不高,相信有比填海更適合的方法。   另外,香港恒生大學環保學會成員三年級生潘同學表示:「政府應優先考慮重建大坑西邨和發展新界棕地,而非建造大型的人工島,填海一定會影響生態環境,加重了自然環境的負荷,違反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他又擔心,填海破壞中華白海豚的家園,填海工程亦會影響該地區的環境。   特首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引來市民及多個團體不滿。當中,「明日大嶼」的規劃及龐大造價,亦引來外界不少質疑和憂慮。   有受訪者認為人工島造價並不合理,擔心計劃消耗政府多年財政儲備表示,或會影響日後福利政策,質疑「明日大嶼」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民間團體「守護大嶼聯盟」表示,填海計劃將會進一步破壞海洋生態,甚至會令中華白海豚滅絕。 市民憂短期供應   「明日大嶼」是一項長遠發展,有市民擔心,短期內未能增加本港房屋供應。再者,現時香港尚有不少空置用地未得到妥善規劃,例如新界地區尚有不少棕地仍未開發,而粉嶺高球場更佔用大量土地,但只有少數人使用。所以政府應先研究收回高球場用地,以騰出空地興建更多房屋。故此,政府應先行考慮其他解決土地短缺的方法。   另外,就現時香港情況而言,亦有聲音指,政府施政報告應更側重於醫療、教育及房屋問題。因為本港尚有不少民生問題未得到解決,但首特提倡斥資至少5,000億元興建人工島,看來是個不合理決定。對於市民的看法,特首重申:「不推行『明日大嶼』將會愧對下一代」。 ■人工島料可供70萬至110萬人居住(網絡圖片) ■特首:興建人工島是為下一代著想,若不好好利用財政儲備有愧下一代(顏程欣攝) ■除了人工島,有市民認為,還有其他空置用地能夠興建房屋(網上圖片) P.4 虛擬貨幣 ICO漏洞百出 年少苦主損失二十萬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不斷進步,市面上開始出現了形形色色的虛擬貨幣,其中最為人熟悉的龍頭莫過於比特幣。「比特幣」Bitcoin近年來被外界吹捧得火紅火熱,更加一度帶領了多國的投資熱潮,然而這股投資熱卻存在不少陷阱。 記者:歐芝宥 石俊言   2018年Bitcoin市場表現遜色,曾由2017年12月的19,511美元高位,跌至九月底只有6,520美元左右水平,跌幅超過六成,之後更曾失守4,300美元,單日跌超過18%。除了投景前景大不如前,亦有投資者表示,比特幣陷阱甚多,政府又欠缺完善監管制度,導致損失慘重。 虛擬貨幣淪為空談概念   近來,由於首次代幣發行(ICO)集資活動能賺取數十倍甚至達百倍利潤,引發虛擬貨幣投資者興起投資虛擬貨幣的熱潮。   現今許多地區都認為虛擬貨幣如:Bitcoin (BTC) 並不是它們的法定貨幣,包括美國和香港等地,然而,當地政府對這種貨幣的監管或控制卻相對地少,因而產生了另一個市場,去吸引一些需要自由度大,或較為欠缺透明度的交易,正因如此亦衍生了許多欺詐方式。而首次代幣發行(ICO)與首次公開招股(IPO)的概念相近,同樣是用來籌集資金,以發展區塊鏈項目。   ICO就是以一些較熱門的加密貨幣為交易基礎,例如:比特幣,以換取投資者想投資的那一款數碼貨幣。一般新的貨幣會有一份白皮書,投資者可以在貨幣的官方網站上看得到,白皮書的概念與招股書差不多。投資者在一款貨幣的ICO上投放資金,再等到代幣發行完成後,便能在交易所上交易他們選擇的貨幣。   根據《日經新聞》在2018年進行的一項「2018年個人投資者調查報告」,有13,137人正是虛擬貨幣的投資者。投資者主要集中在30歲以下,顯示虛擬貨幣有年輕化趨勢。另外,許多「新手」往往因為看到其早期利潤較高,而且回報的時間較短,才會被吸引投資虛擬貨幣。   方包(化名)今年只有廿三歲,從事私人遊艇生意。2017年初,他在網上社交平台及論壇,認識比特幣及其他虛擬貨幣。看到其他投資者在短期內獲取豐厚利潤,方包對虛擬貨幣投資產生興趣,並想了解更多資訊,希望從中分一杯羹。   雖然他剛開始投資時已經得知當中存在的風險頗高,但方包就指:「 對比起股票市場每天的價位上上落落,情況都頗為誇張,所以剛剛開始的時候沒有投資太多金錢。」方包一開始只在一般交易所上投資一些比較熱門的虛擬貨幣,例如比特幣、以太幣、波瑞幣。他表示:「剛開始時只當普通投資,但始終賺錢時間慢,所以選擇玩有槓桿的交易所。」   為了儘快得到及了解有關虛擬貨幣的資訊,他因而加入了一些虛擬貨幣的群組,從中得知首次代幣發行ICO的利潤原來可達數十倍,想不到卻「墮入圈套」。他解釋:「那時主要是跟別人購買,對於公司背景一無所知,當時大概投資二十萬於一間新出的公司LoopX,換取一些代幣後便要等待一陣子,直至貨幣在交易所上市後方可賺錢。」   方包表示,自己時刻關注市場消息,但遲遲卻沒有任何LoopX上市資料。他指:「一開始並沒不為意,其後有投資者相繼懷疑被騙,才知道LoopX團隊在集資期間已經人間蒸發。」他事後一直聯絡LoopX管理人員,對方並沒有作任何回覆。   最後,在無奈之下方包只好向警方求助,但騙徒已經逃去無蹤,他更沒有得到任何賠償,只好默默痛失二十萬。   股評人黃德几表示,虛擬貨幣比較難監管,因交易進行容易,且沒有紀錄,故難以追究。他提醒市民,這種投資風險高,要緊慎處理。 ■年少苦主不滿政府對虛擬貨幣欠監管(網上圖片) ■網上虛擬貨幣群組,吸引不少投資者加入 ■香港股評人黃德几指虛擬貨幣監管實在存有漏洞(網上圖片) P.5 挽留香港光影 學者呼籲保育霓虹 近期屋宇署就招牌檢核計劃拍攝了一連串廣告,當中提到:「通過檢核的招牌可保存五年,之後重新檢核,否則……拆!」宣傳目的為管理在2013年9月2日前已經存在或建成的招牌,並清拆不合標準或有潛在風險的招牌。而西環森美餐廳、觀塘雞記麻雀耍樂,以至佐敦麥文記麵家等歷史悠久的霓虹招牌,成為清拆行動的主要目標。今年,單單在佐敦白嘉士街,屋宇署共發現至少246個違例招牌,並發出95張清拆令。 記者:鄺浩揚 鄧媛琳 霓虹招牌賦予香港活力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郭斯恆,多年來從事本港霓虹招牌研究,對霓虹背後故事的見解尤深。他說,每個霓牌都代表著一個家庭、一盤生意和一代營商故事。「七八十年代香港是霓虹燈招牌滿佈街道的城市,大部份商舖都掛出一個個色彩斑斕的大霓虹招牌以招徠顧客。」面對霓虹招牌逐漸消失的不爭事實,郭斯恆有自己一套對城市魅力的看法。「城市不一定要乾乾淨淨,城市就是要有詭秘、骯髒的一面。拆霓虹招牌,就沒了探險和混亂的感覺,令香港街道變得非常寂靜,毫無神氣。」 安全問題加速淘汰舊招牌   霓虹招牌加速「死亡」,歸根究柢碩大的招牌逐漸出現老化掉落的安全問題,導致近年政府頻拆霓虹招牌。此外,商店商場化、營商態度轉變和科技發展等影響,亦是導致霓虹招牌逐漸消失原因。「商場化底下,街舖少了,街道上出現的招牌買少見少;商戶營商態度有別以往,不再抱『長做常有』心態。加上租金不穩因素,不少商鋪大概每三年就搬一次鋪,不再願意花太多金錢去造一個搬不走的霓虹招牌。此外,因為科技發展,很多鋪主都轉用維修費較便宜的LED燈,取代霓虹燈做招牌,這都是大型招牌逐漸消失原因。」 學者批評政府 重視經濟多於保育   重建前的灣仔「囍帖街」充滿港人集體回憶,但最後囍帖街卻遭政府以保育名義,改頭換貌成旅遊景點。「囍帖街」現時今非昔比,改建後街舖已經全部換成裝橫高雅華麗的連鎖店,周邊盡是貴價豪宅,盡失囍帖街本來特色。「政府一刀切,左手不斷在清拆,右手卻說要保育。像缺乏內部溝通和協調,猶如在拆自己招牌。」郭斯恆說。   鑑於囍帖街的例子,有人認為香港政府在保育政策方面太商業化,欠缺對文化價值的考量。郭斯恆表示,其實港府並非毫無保育意識,就如立法會曾認為招牌能代表香港,所以後期對招牌事宜處理態度較寬容。「是否太商業化我不敢講,但現在的政府高官大多是商人,他們當然會先考慮商業價值。文化永遠不會是香港政府眼中第一,因為要花錢嘛。」   根據屋宇署資料,政府在2010年實施了「小型工程監管制度」,規定招牌不可伸出超過4.2米,離地不能少於3.5米。而香港大部分招牌均於2010年前豎設,數以千計屹立幾十載卻不合規格的霓虹招牌,一夜間變成僭建物,將具本土特色的霓虹歷史貶為違規建築。 原址保留v.s.博物館收藏   近年港府曾經處理過數個保育項目:梁蘇記遮廠牌匾、皇后碼頭、大館,港府都以不同方式保留。「香港政府開始發覺在全球化下,自己的地方有太多其他國家的色彩,需要保留些屬於香港的東西。」梁蘇記牌匾港府採用了博物館式保育,牌匾獲政府置於香港歷史文物博物館供市民觀賞;而皇后碼頭則獲原址保留;最後,大館則糅合以上兩種方案,政府於原址保留了文物建築的外殼,而內部則改建成博物館供市民參觀。到底哪一種保育方式最理想而又最適合香港呢?   提到香港最理想的保育方式,郭斯恆顯露出一點無奈:「最理想的保育方式當然是原址保留。」不過,大家都明白,香港地方有限,細小物件當然易於原址保留,物件太大就增加難度了,所以保育要在公眾與空間之間取得平衡實非易事。 政策以外保育阻力   關於保育於政策以外的阻礙,包括:商戶、業主立案法團及居民等。居於佐敦、光顧白士街的麥文記麵家多年的老街坊簡太表示:「店主都沒有打算保留麥文記招牌,即使招牌多有紀念價值,街坊多喜歡這塊招牌,任誰都無權力阻止政府要求拆除招牌的決定。」目前,霓虹招牌去留與商戶態度尤關,若商戶因成本問題而不參與檢核計劃,或因招牌有違新例,招牌將不獲保留,會遭清拆。加上,LED燈的發明逐漸取代霓虹,商戶多不願保留霓虹招牌。另外,倘若因霓虹招牌亮起而窒礙附近居民生活,業主立案法團和居民有權反對保留。 絕處可逢生   霓虹招牌的形象,由過往高掛於行人路上的消費標示,轉向成為近期的文青寵兒,再由室外指示走入室內成為擺設,甚至由文字為主轉為較多圖案線條,以上都凸顯出霓虹招牌的生命力。「有縫隙的地方,就有生存的空間。」 保育分層次 全民可有責   郭重申,政策、資源在於保育固然重要,而大眾教育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每個人都可以有保育的角色,我把『單眼佬涼茶』牌匾搬回辦公室收藏並展示,將霓虹燈的概念及技術授予大眾,甚至像現在與你般談論起它,都已經是保育。」   看來保育的重要,在於城市內的人本身都要有意識,才能無視文物大小,都能注視到背後的歷史故事。 ■其中一種最能代表香港的事物—霓虹招牌,看起來比LED燈更柔和,卻日漸式微(鄺浩揚攝)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傳意設計學科主任暨霓虹燈達人郭斯恆 (鄺浩揚攝) ■圖中為麥文記招牌清拆前後(鄺浩揚攝) ■位於佐敦白加士街的翠華餐廳霓虹招牌,除一貫滿佈七彩顏色的霓虹管外,亦為大家送上一杯鎮店之寶的奶茶(鄧媛琳攝) ■鎮守油麻地廟街的「單眼佬涼茶」已經停業,霓虹招牌亦隨之熄滅,但仍然高掛(鄧媛琳攝) P.6 手搖飲品成份過甜 營養師稱每周一杯是極限 手搖飲品近年大行其道,既能解渴又能趕潮流。為求一嚐新口味,有香港人不惜花近一小時排隊。觀乎飲手搖飲品,已成為市民日常習慣,途人手持飲品的情況隨處可見。據業界人士指,不少手搖飲品品牌,都採用鮮泡茶、鮮奶及鮮水果等天然食材製作。但有註冊營養師認為,飲品成份及所含的熱量,有機會危及健康,市民不宜過份飲用。 記者:羅綽堯 吳凱倫 手搖飲品風靡全港   手搖飲品店在本港發展迅速,並成為一種潮流,至今各區販賣的店鋪有逾400間,有從台灣引進的「一芳」及「天仁茗茶」,亦有來自內地的「喜茶」。在本港,短短一條街道,如旺角登打士街已有9間手搖飲品店鋪,每間人流都滔滔不絕。本報記者在某間手搖飲品店,只逗留五至十分鐘,已有接近三十人正在排隊等候購買。記者曾到街上訪問市民日常飲用手搖飲品習慣,發現市民平均一星期飲用一至兩次,不過也有被訪者指每周飲六、七杯,有學生更表示,自己在最瘋狂情況下,試過一天飲3杯,甚至每日都飲用。 手搖飲品成份致肥   記者又問受訪者對手搖飲料的喜好及對成份的了解,不少受訪者均稱手搖飲料中的成份屬於加工,同時市民皆能列出飲料包含糖漿、奶精或塑化劑等加工材料,「少糖不會致肥!攝取少糖對身體好!」亦同意飲用手搖飲品容易致肥和飲用時選擇少糖會較健康。某受訪者聲稱,曾因過量飲用手搖飲品以致短時間內體重增加了5公斤。市民雖然他們明白過度飲用帶來的後果,但過一半受訪者在購買手搖飲料時卻選擇了全糖。   基於曾有報導指,手搖飲品含有加工成份,記者嘗試訪問某間手搖飲品店店長有關製作成份,惟對方拒絕回應。 健康小貼示提提你 一、建議每星期只可喝一杯,以減低因過量飲用對身體造成影響。 二、購買時可要求少糖,有助降低少量卡路里。 三、可考慮選擇高纖低卡配料如愛玉、仙草、蘆薈等。仙草成份以水份為主,因此熱量會較低。愛玉和蘆薈大部份是食用纖維,身體難以吸收,熱量會相對低。 飲用過多 可致糖尿病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建議,人均最佳游離糖攝取量,應減至每日能量總攝取量的百分之5以內,而手搖飲品普遍含有較高糖份,情況確實值得留意。註冊營養師李杏榆(Annie)指,一杯約500毫升的珍珠奶茶,估計1,000卡路里和90克糖,等同進食4碗飯的熱量,相等於一個60公斤人士,以每小時6公里速度計算,需跑步約2.5小時才能消耗。Annie又指,手搖飲品屬高糖高熱量飲料,另外亦要留意成份的比例,如忌廉、奶、或果汁等所佔比例越少越好。   她續道,過多游離糖,會令血糖上升,人會疲倦,較難集中精神; 但同時會有飽肚感,或令人減正餐份量,令到營養失衡。此外,糖份會刺激體內荷爾蒙胰島素過量分泌,胰島素會將過量的糖轉成脂肪,令身體肥胖。如情況持續,胰島素會越來越不敏感,亦會分泌越來越少,最終引致糖尿病。   記者又問Annie,有關手搖飲料中水果茶、芝士奶蓋及珍珠奶茶的健康排序。「最好就是烏龍茶、綠茶及水」Annie說。又指,如喝了有糖或忌廉的飲料,應作其他活動消秏,如跑步半小時至一小時。手搖飲品糖份及熱量高,因而會為身體帶來負擔,市民不應過量飲用。以手搖飲品中的珍珠奶茶為例,當中的主角「珍珠」含有較高澱粉質,加上飲料店一般會以大量糖漿烹煮,故含有較高熱量。她提醒,水果茶一般熱量較低,但芝士奶蓋和珍珠奶茶兩者所含熱量則分別不大,她建議無論如何,一星期最多只可喝一杯。 ■飲品店排隊情況,人龍不絕(吳凱倫攝) ■一杯約500毫升的珍珠奶茶估計1,000卡路里,等同進食4碗飯的熱量(羅綽堯攝) ■手搖飲品多式多樣,店鋪以多款口味及種類吸引顧客。(吳凱倫攝) ■營養師李杏榆提醒市民不宜過量飲用手搖飲品(網絡圖片) P.7 專訪劉鳴煒 全方位探討青年問題 置業不應是青年人唯一目標 記者:黃佩儀 吳睿晴 莫凱瑩   政府於首季正式宣布,成立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的「青年發展委員會」於4月開始運作,原任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升格擔任發展委員會副主席一職。作為華人置業蕫事會主席的他,即使身兼多職亦持續留意著青少年情況,更指過往三年,兩方工作分配不均,高峰期近八成時間處埋青年事務,但近期則平均分配青年事務和華人置業的工作。在升格為「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前,劉鳴煒接受本刊專訪,大談現時青年置業和生活壓力等公眾關注問題。 青年期盼 政府「貼地」政策   談及青年置業難,近年有地產商推出「青年首置盤計劃」為有意置業者另僻新路。劉說,若只靠每月微薄的薪金儲首期四十四萬,恐怕也不是一條舒適的置業捷徑。他指,即使是一般已工作五至七年的青年人,都未必負擔得起幾十萬首期。劉又道出,政府在置業問題上的角色尤其重要,責無旁貸。雖然政府現時在複雜的房屋問題上,嘗試透過「首置盤」或「青年首置計劃」,以提供更多居住選擇,但他認為,現在社會所提供的置業選擇仍是不健全。他又表認為,對青年人而言,置業只是其中一個居住的選擇,青年人目標並非僅有「買樓」一個終點,政府青年宿舍亦可以是其中的選項。   除了青年置業問題外,2015年起至今未有停止的自殺問題,亦是非常棘手的青年議題。社會輿論歸咎於政府支援不足,甚或直指教育制度造成學生壓力。劉鳴煒憶述,當時政府特別成立委員會了解個案,他本身也是其中一員。面對外間意見,劉認為,直指教育制度為矛頭的說法不完全洽當,因為許多個案顯示,學生本身受精神問題、家庭,以及社交問題困擾。   劉續道,政府建議的教育理念與辦學團體的執行有着差異,其中一部份原因是家長期望而造成。「香港家長着重分數,十個家長有九個都希望子女考試高分多於踢波出色,家長都難免被環境影響。」劉表示,渴望改變香港入大學只看重成績這個環境氛圍。劉又舉例,外國鼓勵入學時考慮學生其他才能,更直言如果入大學只看分數,整個社會的持分者如家長、校方或學生都只會繞著分數走,甚至被分數牽制,造成不愉快的教育環境。 冀政府用人唯才   此外,談及政府去年舉行「青年委員自薦試行計劃」,招募18至35歲的青年加入5個諮詢委員會議政,計劃收到1179份申請表,其中超過半數都是申請加入青年發展委員會。劉指,只要符合資格就會有機會面試,他亦表示:「經過三輪面試後,有數十位申請者,都是我希望他們能在不同委員會出現。」他補充,香港有許多對本地事務有心有力的年輕人,即便有人最終落選,他呼籲政府應該用人唯才,讓他們有機會在其他部門為政策發展服務。   對於青年發展委員會名額只有三名,會否未能充份反映年青人意見,劉承認,三名委員的確未能代表全港年輕人意見,但他們都能兼容多元意見。至於青年事務,應否全盤由青年決定,劉並不同意委員會內所有人都是年輕人,因為其他持份者,例如社工、學校和家長在身份上均了解青輕人情況。劉補充:「年齡並非主要規限,重點在於這個人,能夠帶為委員會帶來什麼聲音,關鍵是他的角色和身份。」 ■劉嗚煒接受傳新報記者採訪並分析青少年問題 P.8 新田商戶自救 望人流起死回生 新田購物城為期3年的土地使用申請終獲批,先前7個月的試業期始終未能吸引足夠商户進駐,還在營業的商戶寥寥可數,導致場內人煙稀少。目前商戶正與營運公司傾談新合約,可能會改變現有只收取管理宣傳費用的方式,重新向租戶收取租金。有商戶坦言,現時生意額未能應付租金開支,另有商戶認為,收取租金是合理之舉,不擔心新合約會增加營運負擔。 記者:潘曉彤 顏程欣 楊展維   本年9月中,購物城為期三年的規劃許可便到期,經城規會審議後,通過續期營運申請,未來三年可繼續營運。對於購物城的前景,部分駐場商戶有不同的看法,續租的商戶為改變現況,增加生意額,紛紛想出方法自救。   據當日(9月20日)觀察,場內除了保安人員和商店職員外,只有十多名遊客到訪,有市民直指地理位置和商舖數量是購物城人流稀疏的「死因」。「我們只是乘坐過境巴士才經過此地,發現『購物城』這名字是『掛羊頭、賣狗肉』!」 卡丁車店主:專攻家庭客   一間提供電動飄移卡丁車體驗的商舖店主(May姐)表示,對購物城未來發展抱樂觀態度。她指,現時購物城人流不足只是時機問題,因為先前定位是希望吸引大陸遊客來購物,但現時遊客來港購物熱潮已漸減退。   她認為購物城環境適合一家大小來遊玩。「香港根本沒有太多地方可供小朋友『放電』,而購物城近期開始有一些玩樂體驗商戶進駐,又有一些小食店,一家人可在此『吃喝玩樂』。」她期望購物城未來可朝這個方向發展,吸引更多本地人假日到此遊玩。「這地方對香港人來說不是很遠,場內又有足夠的車位,港人可駕車前來,不用擔心找不到車位泊車。」她續指,管理公司曾開會商議,增設接駁車到購物城,但附近交通已很擠迫,不宜再加重上水交通的負擔,而手作市集等活動仍在商議。她相信負責人有心推動購物城發展,自己亦有意與場內韓國餐廳合作,互相增加客源。 新活動帶旺人流 盆菜宴吸近千人   另一間主打室內兒童攀爬遊樂場和遊戲攤位的商戶,於9月20日試業。商舖負責人陳先生表示滿意當日到訪人流,他指第一天約有二百多人到訪,客源主要都是家庭。「我們沒有特意宣傳,所以有這個數字已超出預期。」他們在國慶前夕於新田購物城舉辦了盆菜宴,藉此宣傳新田購物城。受惠於盆菜宴,Juggle Land、VR體驗中心及附近餐廳均見人流。陳先生指:「今天有很多朋友到場,購物城的停車場稍後應該客滿。」他又表示對新田購物城的前景樂觀,不但斥資增加新設施,更有意繼續為新田購物城協辦活動。「我們正籌備極光館,令客人可以體驗極光之旅。」他透露現時已需交租,但已達到收支平衡,又表示與其他店家有合作計劃吸引人流:「我們和隔壁VR 體驗中心、Steam 正合作出售套票。」 小商戶:望營運公司加強幫助 增續約信心   由於現時部分商戶仍在免租,管理公司提出續約,新租約的租金、管理費等細節會否有大改變仍是未知之數。雖有商戶抱樂觀態度迎接新約期,但仍有其他商戶對未來人流感憂慮。小食店東主廖先生擔心現時生意難以負擔新租約租金。「新合約還未落實,我只看到一個初步的版本,老實說,按現時人流是很難負擔的。」續指希望管理公司考慮人流有起色後才收租。「過去僅做到收支平衡,現時營商環境實在未能帶給我信心。」   另一位時裝店店主指,當初店舖位於Juggle Land 隔壁,靠他們吸引人流。他們搬離後,人流開始滑落。「現在生意大不如前,恍如死城,有時候整天都沒有生意。」但店主表示或會考慮繼續續租,他早前與黃定光開會商討新租約的安排。他指,黃定光表示現時有三年的租約期,招商會比較容易,有助引入更多商戶。「當初只有一年的租約,對於我們零售業商業運作是較困難。但現在有三年租約,會增加我對前景的信心。」   他希望營運公司能大力宣傳購物城,及舉辦更多活動,以提高新田購物城的知名度。「其實現在每日都會有由崗廈來的旅遊巴班次,但是宣傳不足,很多時候空車而來,空車而去。」店主提出三管齊下的方法:「第一,希望盡快招商,吸納更多商舖;第二,想辦法在假日以外的時間增加人流;第三,增建標誌性的建築物。」店主相信營運公司若能做到,商舖生意額會漸入佳境。   立法會議員黃定光是購物城牽頭人,他曾表示有信心令商户續租。他早前提及商户曾反映租金應由固定改為分成,破舊立新,未來也傾向發展成直銷中心。他又指,未來會將商鋪組合調整,嘗試增加餐飲服務和推銷活動,增加人流。 新田購物城佔地廣 原意分流內地遊客   新田購物城於元朗新田村佔地42萬平方呎,整個場地以仿貨櫃箱組成,並以紅、綠、藍、黃四色劃分區域。購物城的計劃是由立法會議員黃定光一直推動,原意是減少自由行旅客影響東鐵線沿線居民生活,舒緩中港矛盾。政府希望不影響香港市民,同時歡迎大陸遊客來港購買日用品,例如藥油、化妝品、尿片等等。而在元朗邊境地區興建,是藉此方便他們到來。購物城的土地並不屬於政府,由新鴻基地產以非牟利形式提供土地,予相關營運者興建臨時性質的落馬洲邊境購物城,以象徵式收費租予第三方經營,期間不會參與營運。 ■城規會批准新田購物城續約三年(楊展維攝) ■在國慶前夕舉辦的盆菜宴(楊展維攝) ■新田購物城整體仍是荒涼,只有少數商舖營業(楊展維攝) 傳新報編輯委員會名單 執行編輯:羅綽堯 曾偉濤 發  行:杜景生 余梓聰 校  對:謝家暉 葉影彥 版面編輯、記者:歐芝宥 陳子謙 鄺浩揚 林凱兒 賴倚婷 羅綽堯 劉卓穎 吳凱倫 吳睿晴 石俊言 顏程欣 潘曉彤 鄧媛琳 曾偉濤  楊展維 葉影彥 趙純淦 黃佩儀 莫凱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