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增設醫療券使用上限 惟冀視光業界自律 新一季財政預算案提出檢討醫療券計劃,重點包括增加使用醫療券累積金額,上限由原本5,000元增至8,000元,同時鑑於醫療券過度集中於視光服務,故提倡長者於眼鏡舖每兩年限用2,000元,並提高收費透明度。檢討方案目的打擊疑似濫用醫療券現象,過去不時有眼鏡店為長者以數千元醫療券配一副眼鏡,又教唆長者用醫療券買太陽眼鏡給其他人使用;但新方案引起視光業界批評歧視專業,認為濫用醫療券的眼鏡店只屬一部份害群之馬,認為是制度本身出現問題,政府應就醫療券的使用進行教育,就視光服務增設上限為本末倒置之舉。 版面編輯、記者:張鈞凱 張紀雪 視光服務申領醫療券金額「不合比例地高」   根據衞生署資料,2016、17及18年首三季,視光師申報醫療券總額達分別為1.28億元、2.89億元及4.35億元,於2018年首三季是繼西醫後第二高,比其他醫療服務超出8成。僅2018的下半年,視光師介乎$4,751-$5,000的醫療券申報宗數已達13,407宗,己經連續四年是所有界別中最高。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提到,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共收到四十六宗涉及視光師的投訴,其中九成涉及收費問題或不當申報,是所有專業中投訴比例最高,而新的修定方案,可以令長者不要一次過用盡醫療券配眼鏡,可以日後用作預防護理及求診。   過去視光服務疑濫收費用的個案持續發生,曾被視光師胡亂收費的李女士指,曾因擔心醫療券過期,加上感覺視力變得模糊,於是到眼鏡舖配眼鏡,而視光師慫恿她配置兩副老花眼鏡,一副外出用,另一副室內用,更索價4,000元,過程中鏡片和框架各自的收費含糊,李女士認為新方案有利打擊同類事件,認為2,000元的限額足夠使用。 設使用上限有擾民之嫌   然而,視光業界雖承認業界中存在害群之馬,但認為於眼鏡店設立上限未能有效地幫助長者,反而令有需要的長者增添不必要的負擔。部份需要配戴功能鏡片的長者表示,由於選配漸進及變色鏡片的價格高昂,若沒有醫療券減低開支,自己根本難以負擔。而且原意為鼓勵基層醫療,減輕公營醫療體系負擔,但私營體系醫療開支遠比公營體系高昂,即使醫療券減免部分金額,進行一次身體驗查或小型手術的金額依然較高,長者依然選擇公營醫院。同時長者大多有購買保險,變相對長者而言,醫療券用作選配眼鏡最為合適。若設立使用上限,反而對真正需要的長者造成滋擾。   有學者亦提出,應將眼鏡剔出醫療券行列,分開眼睛檢查及配眼鏡費用,政府另增設眼鏡券資助長者買眼鏡,免長者使用所有醫療券作選配眼鏡之用,相信可以有效針對醫療券濫用問題。   另外,一名視光師受訪時亦提到,政府針對視光行業的做法有「污名化」視光師之嫌,同時造成市民對業界誤解。   他認為,政府應著重教育長者如何使用醫療券和預防不法商人,例如使用醫療券時,不要向視光師提供身分證資料,需要查詢醫療券餘額時應透過網上查詢,避免部分視光師得悉餘額後濫收費用。他又指出,仍有不少視光師只為服務長者,真正從醫療券中獲利的並不多,政府的做法未有效防堵醫療券監管機制上的漏洞,建議政府應該重點放在提供簡便的使用方法,讓長者得悉醫療券戶口的餘額。 醫療券缺乏監管 德政淪為長者騙局   醫療券涉及龐大公帑,但在監管機制上缺乏投放資源,涉及懷疑詐騙和不當申報醫療券相關投訴不斷上升,衞生署中醫療券組人手編制只有48人,核查個案只佔所有醫療券交易約2%。   另一方面,長者對醫療券的認識同樣一知半解,不時有長者表示不知道自己醫療券戶口的餘額,更有註冊中醫讓長者以醫療券換購「煲湯料」。「煲湯料」意指參茸海味,而在訪問藥材業相關人士時更直指,其售價較市面高出約兩至三成,醫療券明顯被濫用。   現時,政府只有在電視播放有關醫療券的宣傳片,但無有效的宣傳方法教導長者如何精明使用醫療券,缺乏完善監管機制和教育長者認識醫療券福利,以致與發放醫療卷的原意背道而馳,亦無法讓長者得到適切的保障。 ■政府檢討醫療券計劃增設2,000元的使用上限。(張紀雪攝) P.2 消失的水機 方便、快捷的消費模式總能吸引生活節奏急速的都市人。不過,港人習慣在外購買樽裝水,難免造成塑膠污染。有見及此,去年本港兩大樽裝水品牌,飲品供應商維他及太古旗下的Bonaqua均大張旗鼓,宣佈在全港各地合共擺放逾300部加水機,供市民自攜水樽加水。正當市民樂見商家願為環保出一分力之時,本報記者四月份實地考察發現,大部份加水機「不翼而飛」。 記者:雷蘊琛 吳藹琳   其中,維他於灣仔會展設置兩部「環保補水站」,有一部位於港灣便利店旁,佔據由會展通住灣仔地鐵站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可謂相當優越。雖然,便利店有售賣玻璃瓶裝礦泉水,不過250毫升已索價25元,高於補水站每100毫升僅售1.5元至2.5元,此為市民使用補水站帶來一定誘因。在便利店工作的陳女士透露,平日一天內會有8至10人次使用該補水站,如果碰上有大型展覽或會議,會出現排隊情況。市民多數在午飯時間使用,亦有因好奇心來「打卡」的人。她續指,自己都會呼籲買玻璃樽裝礦泉水的客人使用補水站,因此使用玻璃樽及自攜水樽的人都有。   至於另一部補水站理應設於1A展覽廳外,不過當記者到達現場,卻發現補水站「消失」了。正在旁邊拆場的展覽場地工作人員表示,他們由3月中開始已經沒有見過該補水站,並建議記者「你不如去OK(便利店)買啦」。不過其後又改稱「一時有一時無」,他們推斷當拆場時展方或會收起補水站,到展覽時人流較多,就會再把補水站搬出來。 會展公關:「無可能搬走」   不過,當記者就此致電查詢會展的企業傳訊部,部門初期回覆指,會展只是提供地方供維他放置水機,對飲水機的消失卻矢口否認,指「無可能搬走㗎喎,咁大部水機」,亦表示有沒有水就很難說,但飲水機一定在。記者隨後再追問,會方才坦承在三月場內舉行藝術展時,主辦單位租了連同1A展覽廳附近範圍作活動之用,單位認為補水站有可能妨礙活動進行,而且活動結束後亦要靠主辦單位主動聯絡維他重新安裝,可見會展並無把該補水站視為必備設施。對於補水站的實際使用日數,會展亦未能提供數據。   另一方面,Bonaqua去年9月在大帽山首設「BonaquaTM加水站」,收費為每250毫升3元,每500毫升6元。公司曾透露,計劃於全港包括朗豪坊及大埔地質教育中心增設逾300部加水機。但據記者實地考察,本身位於朗豪坊的加水機同樣不翼而飛。朗豪坊方面表示,自去年12月,Bonaqua 在商場四樓放置攤位推廣加水站後,其後並沒有將加水站安裝在商場內。受訪者陳小姐曾在推廣期間使用過該加水站,她表示不排斥自攜水樽補水,但其高收費令她卻步。她表示就算未來再加設也未必會使用,因在附近購買樽裝水會較便宜。她續稱,相較之下,維他補水站放在會展有更大的誘因。   記者就此電郵聯絡太古可口可樂香港的公共事務及傳訊部,他們並未正面回覆為何撤走朗豪坊的加水站,僅表示會繼續推動香港自攜水樽文化,而現時仍有加水站設於郊野公園。另外,他們指出,設300部加水站的計劃維持不變,公司正與各方商討合作細節事宜,並檢討試點成效。 環保團體笑稱 麥當勞也有免費水供應   提倡使用飲水機,盼減少塑膠垃圾的非牟利機構「撲水」發起人之一彭凱恩(Rachel)認為,Bonaqua與維他之所以推出環保水機,是因為政府在去年初提出,所有政府建築物內的自動售賣機,均要停止出售1公升或以下的塑膠樽裝水。他們只是回應政府的訴求以便繼續銷售產品。而據他們所知,這些飲水機是需要發牌的,會展那兩部維他水機已取得牌照,Bonaqua起初在朗豪坊設置的加水站以免費形式提供,因此便可以豁免牌照,但後來過了三個月的免費使用期,則有可能因牌照問題而要撤走。彭凱恩笑言,即使沒有水機,市民其實可以到麥當勞補水。   另外,她亦表示「撲水」未來會在不同的中小學舉辦講座,以及他們收到資助未來在更多中小學增加水機以推廣自攜水樽文化。 ■紅圈位置為會展1A展覽廳門外原先擺放補水站的地點,如今不翼而飛。(吳藹林攝) ■位於港灣便利店旁的維他「環保補水站」。(吳藹林攝) ■「撲水」手機App內有免費水供應地圖供市民查閱。(吳藹林攝) P.3 會計達人攻略 四大會計師行推「雞精班」 四大會計師樓-人稱Big4,一直是有志投身會計界人士心目中「聖地」。Big4其中一個特殊規定,是所有新入職者無論有否學過會計學,都必須參加一個為期三個月的「雞精班」。坊間對這個班有着不同評語,本報為多了解「雞精班」,以及探討非會計專業畢業生加入Big4的可能性,訪問了註冊會計師朱龍海,就會計行業的就業情況進行採訪,也分別訪問了新入職Big4的畢業生,拆解Big4工作生涯。 記者:劉英揚 「雞精班」注重實戰 平等給予所有考生機會   註冊會計師朱龍海指出,Big4的「雞精班」所教授的是會計學中主要的科目,如基礎及進階財務報表,不同財務工具等等。而香港各大學及專上學院所教授的會計學,內容比較學術性,未必太實用,而且Big4的課程較為注重實際生活上的個案處理。   被問到為何會計師試制度有部分考卷不合格,就會令到所有卷都要重新再考一次。朱龍海指出,是為了保證考生具備足夠知識及保證質素。他認為,現行會計師試制度的好處,在於透明的制度及清晰的考試內容;不過,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在於合格率高企令市場上會計師數量供過於求。至於Big4另一個備受外界討論的規定是,不規定新入職者必須有會計底子這個決定,朱認為會令任何人,都能夠得到公平機會成為會計師,只要通過考試,就證明他擁有成為會計師的能力。而且所有會計師,都需要受監督三年,才能成為公會會員,避免會計師能力不足問題。 行內人拆解新人命運 金漆招牌有利有弊   於Big4工作了一年多的Ben(化名),跟我們分享了他在Big4工作的心得。Ben認為有意進入Big4的畢業生,要做好兩點心理準備:第一,要捱得苦,因為大多數一至三月份公司年結會非常忙。而且收工時間視乎運氣,有些人能夠一年大部份時間6點收工,但最辛苦的人可以連續兩三個星期加班到凌晨3至5點。第二,要有準備一開始工作非常悶,需要處理很多問題,例如「對單」或者去客人的公司查數,慢慢找出需要的單據,這一類較為沉悶的工作,大多數由新入職同事負責。   Ben直言,自己當初加入Big4是因為薪酬吸引,但時至今日,自己已達成當初入行目的,亦有想爭取的條件,希望能夠爭取較短工時,因為據他了解,英國及澳洲會計Big4,工作時間都比香港短。   除工時外,Ben亦希望有機會在其他部門發展。被問到對未來展望,Ben希望能夠於Big4升遷到經理職級,然後轉職到外資機構擔任財務或會計經理。Ben亦向我們介紹Big4的發展規劃:新入職員工首兩年擔任助理,之後三年升遷到高級助理,如無意外第六年將會成為經理。但Ben亦談到,大多數離職者,都會在第四年或者第六至七年考到會計師牌後離開。當員工入職第九年,擢升為高級經理之後因為人工較高,反而較難找到其他心儀工作。   至於畢業生注重的會計師試問題,Ben指出,Big4會委託主流教育商教授會計師試考核的內容。相比起坊間需要上萬元的學費,Big4的課程完全免費。而員工於考試時每科會有3日有薪學習假期,以及1日有薪考試假期,但其餘溫習時間可以用自己的年假申請假期。 會計行業接近爆煲   註冊會計師朱龍海又補充,香港會計行業現時最大的問題,在於市場充斥太多成員,而且工作的範疇,往往只集中於房地產、銀行和零售這些相關界別。其次,香港法律並沒有規定,上司公司一定要僱會計師核數,朱龍海建議,政府應立法規管,或者上市公司應作榜樣,僱用專業人士負責核數事宜,以助確認會計師在職場上的專業資格。 加入四大有優勢 見工陷阱您要知   曾創立獵頭公司的資深人力資源業專家莫秀珍女士認為,Big4始終為新人進入會計行業的首選:首先,Big4有一套完善的培訓計劃, 包括提供專業資歷考試的資助,訓練課程及考試假期,對新人未來的發展路向較有利。其次,畢業生如果進入其他本地會計師樓,而將來想投入外資公司工作,會比Big4出身的畢業生困難,原因是Big4普遍聘用學歷成績較好的畢業生, 而且會為他們提供完善的培訓計劃。因此,外資公司人事部,都會先入為主選擇Big4出身的應徵者。   談到畢業生於Big4的發展,莫女士直言因Big4工作量多及工時長,平均40%畢業生成為專業會計師後, 都會轉投非會計行業的商業機構工作-畢業生從Big4轉到其他公司後,大多會有一定的薪金調整,但職位未必能得到升遷。莫女士提醒,有意投考Big4的畢業生,有三點必須記住:清楚自己職途、了解各Big4 各自的分別、以及優勝之處,才能令考官覺得你對會計這行業有興趣。莫女士亦提到一些考生常見的「扣分位」,包括英文溝通能力差,態度不夠熱誠及斤斤計較福利假期等。考生如能留意如上的要點,獲聘成功機會較大。 ■四大雞精班所教授的內容主要跟實際生活上的個案有關。(網上圖片) ■莫秀珍女士拆解為何四大是畢業生的首選。(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晉會計師在香港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網上圖片) P.4 正名後首次頒發獎項 第三屆恒大商業新聞獎表揚業界 第三屆恒大商業新聞獎於4月15日完滿結束,本屆為香港恒生大學正名後首次頒發獎項,與過往一樣,同樣邀請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擔任典禮主禮嘉賓。今年,傳播學院共收到超過500份參賽作品,是歷屆之冠。今次大會邀請到逾70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專業委員擔任評審,頒獎禮當日,有超過400位嘉賓和學生參與。除了每年備受關注的「年度新晉商業新聞記者獎」和「年度商業新聞記者獎」外,亦特設「最佳大中華商業新聞報道獎」。 記者:尹翠薇 葉淼 曾橈楓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致辭時表示,今屆商業新聞獎是恒大正名大學後首次舉辦,雖然自己之前都曾經參與,但今年的感覺好像全新一樣,「由恒管轉為恒大只是一個字之差,但當中意義深遠,得來不易。」另外,他提及香港經濟成功的其中一個關鍵是新聞自由,這有賴一群堅守專業和有能力的新聞工作者,他們無懼辛苦和壓力做好新聞工作,因此衷心希望新聞業界和學界可以共同攜手培養更多優秀商業新聞人才,以推動香港經濟繁榮發展。   恒大校長何順文表示,就今屆所收到的參賽作品數量和素質所見,令人感到鼓舞,又認為「恒大商業新聞獎」的影響力已日益提升,進一步成為大中華地區重要的商業新聞評選活動。而恒大協理副校長(傳訊及公共事務)及傳播學院院長曹虹表示,恒大傳播學院多年來與業界一同發展,積極培育商業傳播專才。她又為脫穎而出的得獎者感到驕傲,認為入圍作品能夠成為傳媒同業及傳播學院同學,提供參考價值。   隨着內地經濟發展蓬勃,今年大會設有「最佳大中華商業新聞報道獎」,以鼓勵大中華地區的新聞報道。獎項設有文字組、 影像組、聲音組三個組別,文字組金獎得主是《信報財經月刊》記者黃愛琴,評審梁家榮讚揚參賽作品《中國製造2025 Backfire》採納專家之言,列出深層意義數據,發人深省。而有線電視陳頌妍、李燕芬及翁維愷以《深圳:明日矽谷》奪影像組金獎,評審李月蓮教授讚揚報道活潑生動,深入淺出。   至於,香港電台記者林漢山製作的《黑龍江雪鄉「明碼實價」劏客》獲得聲音組金獎,楊玉珍評審委員認為文章是港人感興趣的議題,有警惕作用。 勇奪三金一銀 李潤茵:做好準備 等待時機   本報記者訪問了今屆商業新聞獎的大贏家,奪三金一銀的《信報財經月刊》記者李潤茵,她感謝恒大設立商業新聞獎,認為是對新聞從業員的鼓勵。對於《北韓資本主義實驗》奪得「最佳經濟及金融政策新聞報道獎」金獎,她表示讀書時已經想以北韓作題材做一篇詳盡報道,很開心有幸達成這個夢想。她表示:「北韓的經濟活動是一個比較冷門的話題,以香港的環境未必每個讀者都有興趣,但今次是一個很好的機遇,讓我做到有發揮的題材。一個古仔需要時間慢慢浸淫,以及等待適合的機會。」   此外,她向未來準備投身新聞業界的同學分享心得,以北韓那篇報導作例子,她表示到北韓前己經很小心做準備,但最後卻往往考臨場反應。「上年去北韓之前,自己都做了好多資料蒐集,會出席很多關於北韓的活動,以及向一些專家徵詢意見,所以準備功夫很重要。」 入行第三年 獲頒新晉獎 張凱程:做新人要敢試敢問   來自無綫電視的張凱程入行近三年,憑三篇參賽作品《公屋行人天橋》、《綜合查帳APP》以及《網絡攻防戰》,奪得「年度新晉商業新聞記者獎」。在台上發表得獎感受時,張凱程表示工作踏入第三年,新晉光環開始消失,大家對她的要求也會更高,但她會繼續加油。   被問到如何構思新聞題材,張凱程笑指自己怕悶,所以不同題材能帶給她新鮮感和動力,她又鼓勵新入行的記者,要願意去嘗試,遇到問題要主動發問。評審關則輝讚揚張凱程作品,能夠帶領觀眾探討嶄新創科領域,深入淺出。張凱程以《網絡攻防戰》為例指出:「我會用其他資訊去support(支持)新聞內容,例如統計或者調查報告。」她表示,這樣能夠讓讀者更加宏觀和深入了解件事。 ■第三屆恒大商業新聞獎完滿結束,當日有逾四百位嘉賓出席。(曾橈楓攝) ■陳茂波在台上致辭時表示,他是商業新聞長期讀者,也是忠實粉絲。(葉淼攝) ■李潤茵分享做《北韓資本主義實驗》的緣由和契機。(曾橈楓攝) ■新晉記者張凱程入行兩年半,發表得獎感受時謙虛表示會繼續加油。(曾橈楓攝) P.5 L.O.V.E. in F.R.A.M.E.S.紀錄片交流會 以音樂記錄快樂 由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主辦的「陳奕迅及DUO樂隊L.O.V.E. in F.R.A.M.E.S.紀錄片放映及交流會」以音樂紀錄片作為載體,分享「愛」的訊息。活動當日歌手陳奕迅Eason初次蒞臨恒大,更與The DUO Band兩位成員王雙駿及張傑邦一起跟恒大師生交流。當日在場師生表現雀躍,於問答環節積極提問,三位嘉賓亦毫不吝嗇,將過去難忘的回憶和合作感受與師生分享。 記者:梁嘉欣 曾偉濤   L.O.V.E. in F.R.A.M.E.S.是一部由張傑邦執導的音樂紀錄片,他亦是DUO團隊和音之一。紀錄片大約分為兩部份,首先收錄陳奕迅和The DUO Band在2010至2012 年間舉行的世界巡迴演幕後花絮,第二部份則紀錄世界巡迴演出後的六年間,他們到世界各地錄音室灌錄《L.O.V.E.》專輯的製作過程,當中有笑有淚。 L.O.V.E. in F.R.A.M.E.S. 源於傳播「快樂」與「音樂」   回憶L.O.V.E. in F.R.A.M.E.S.起源,導演張傑邦在分享環節中表示,當初拍攝目的只是希望將The DUO Band經歷過的快樂和歡愉氣氛紀錄下來,沒有拍紀錄片的打算。   音樂總監王雙駿亦指,這些片段原本只是樂隊內部傳閱,但後來覺得,只有十多人看到實在不足夠,加上目前的世界好像很缺乏快樂,於是漸漸想分享這些快樂和感受,讓大家知道不論在學業、工作或任何事上,只要開心地做就會成功。 陳奕迅擔任「音樂信差」   陳奕迅是樂壇天王,他整個音樂生涯都站在舞台最前端接受觀眾掌聲,但在L.O.V.E. in F.R.A.M.E.S.音樂紀錄片裏他不再是唯一主角,而是融入The DUO Band當中,肩負「音樂信差」的使命,與樂隊成員無分彼此。 陳奕迅表示,希望透過這部紀錄片讓更多人了解,每首歌背後的意義和創作過程,以及可以鼓勵其他人保持堅毅精神,因此陳奕迅向導演張傑邦提出,將平時拍攝的珍貴片段製作成紀錄片,希望有更多年青人看到當中訊息。 希望更多同學一起分享愛   在交流會尾聲,陳奕迅、製作人王雙駿及張傑邦導演,特別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進下步談及製作紀錄片的挑戰和經歷、世界巡演後各人的改變,以及到訪各大學的感受。   當問及張傑邦有關拍攝紀錄片的挑戰和經歷時,他表示,由將片段分類到製成紀錄片大約花上兩至三個月時間。 他指出,製作最大困難是如何把兩個多小時的內容有效和有計劃地分類。「由每位Duo Band 團員的分享,到世界巡演發生的點滴,到講述《L.O.V.E》專輯裏面11首歌的故事,每段紀錄片內容都需要分類得很仔細。」   此外,訪問中陳奕迅不忘流露對去世歌手,DUO Band其中一位重要成員Ellen盧凱彤的懷念和懷緬: 「因為Ellen 離開, (The Duo Band )已經不完整了。」陳奕迅坦言,在世界巡迴演唱會中,他發現Ellen刻苦訓練得來的結他功力,又指出,Ellen的離世對社會影響不小,希望紀錄片中Ellen對音樂的熱誠,可鼓勵更多人堅持勇敢追夢。   訪問尾聲,問及今次到訪各大學的意義時,陳奕迅表示希望與更多人一起分享愛,凝聚愛的精神,同時了解《L.O.V.E》專輯中,十一首歌每首背後的故事和來由。「希望更多人願意一起玩,一齊take the spirit(of love)。」王雙駿亦表示,長達八年巡演和專輯合作,出發點是想向大家證明,應該用正向、樂觀的心態製造快樂,令事情變得開心,而非消極面對起伏,他更特別公開快樂的心法:「你想一件事開心,就是要設法令過程都開心。」 ■陳奕迅表示自己的一首舊歌《飄飄飄飄》,很切合初次到訪恒大的輕鬆心情。(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紀錄片放映及交流會圓滿落幕,恒大師生都表示這次活動很精彩(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P.4 呃like成風 中港青年頻「打卡」戳地域隔膜 近年社交媒體發展迅速,微博、Instagram和Facebook會員數量快速增長,令各商家連忙趕上這股趨勢,善用其中「打卡」功能以推廣產品。於是,「超人氣打卡景點」等標題文章逐漸佔據各大網路平台。由於交通便利,加上廣深港高速鐵路開通,由香港出發到福田車程僅需約15分鐘,一班香港「IG女神」紛紛北上,內地網紅亦急於南下,青年人即日來回兩地「po文」、「呃like」,悄悄打破香港和內地之間的地域隔膜。 記者:尹翠薇 葉淼 曾橈楓 內地娛樂多元發展 吸引年輕港人消費   隨著不少內地商場發展成熟,尤其是深圳和廣州這些鄰近地區,在娛樂及餐飲方面都有不少噱頭吸引年輕人。就讀香港理工大學的林同學經常到內地,她表示:「內地物價較香港便宜,質素也不錯,性價比很高。例如,我在深圳約朋友唱卡拉OK包房只要35元人民幣,可以唱5小時。此外,我們每人一餐平均消費六、七十元人民幣,南北美食應有盡有,有海底撈、探魚及酸菜魚等,都是內地熱門餐飲店。」而有名的喜茶更是讓香港人甘心樂意排長隊苦等一至兩小時,也只為拍照後在社交媒體上秀一把。 網絡文化盛行 鼓勵港人北上消費   隨著資訊科技發達,越來越多人透過不同渠道了解娛樂消費。近年網絡上出現了一班意見領袖“Youtuber”和“KOL”,他們的觀眾普遍都是年輕人,大家經常透過網路分享生活,在意見領袖知名度不斷增加同時,他們也得到更多網民關注。特別當他們發放一些有關內地娛樂的主題,往往能起宣傳作用。   現時社交媒體盛行分享生活點滴,就讀香港浸會大學的李同學提及:「我經常在Facebook和Instagram看到很多專頁分享深圳的吃喝玩樂點滴及行程,主題及畫面能提升觀眾興趣,增添北上娛樂意慾。」此外,她更表示身邊有很多朋友都會分享北上飲食及娛樂的帖文或圖片,大家會因而到內地熱門的話題地方影相,再分享在社交媒體,形成了一種「打卡」熱潮。 內地小隊南下 為發微博、朋友圈   內地人給港人的刻板印象就是來香港購物,但隨內地經濟急速發展,內地人來香港所追求的已經不止於物質,還有非物質層面,包括滿足內心的「打卡」意欲。隨著打卡文化盛行,內地網媒提供大量有關本港旅遊和打卡的資訊,如「小紅書」和「馬蜂窩」。他們透過應用程式,規劃專屬內地人「打卡之旅」。為了拍到好看的照片,遊客走進香港大大小小的地方打卡。曾在彩虹邨打卡的內地旅客陳小姐表示:「內地沒有這些建築,只是香港有。」她又指出,現在盛行在微信朋友圈或是微博上發九張不同地方的照片,做成一個九宮格。有些人為了可以拍九張不同的照片,可以即日來回去香港九個特色地方。   打卡文化已深入內地青年生活之中,變成他們一種習慣和生活上的追求。到香港兩日一夜旅遊的李小姐和她的朋友指,在「小紅書」上有香港的打卡攻略,她們跟隨資料,打算第二天的旅程前往塔門,可見內地網紅的影響力和內地人從眾的心態。 網紅不顧危險 力推香港打卡攻略   不過,早前有報導指,大量內地旅客受打卡文化驅使,走到私人地方天台,不顧危險坐在天台邊緣拍照,情況亦令人關注。居住在彩虹邨約六年的居民李先生表示:「不知道甚麼時候,自己居住的地方變成遊客拍照的景點,每次經過籃球場(遊客打卡位置)都看到很多人踩著椅子,不然就是帶著行李箱坐在籃球場中心拍照。」他又指出,現在已經很少人在日間時間到籃球場打籃球。 隨著網媒發展,網紅在香港發掘出「鮮為人知」、「非主流」的地方,透過網絡平台吸引了大眾跟隨,但也難免對居民帶來影響。 ■深圳蛇口區G&G創意社區 ■華僑城創意文化園 ■手搖飲料店喜茶 ■深圳大學 ■Dreamiya咖啡廳 ■深圳仙湖植物園 ■深業上城 ■彩虹邨(曾橈楓攝) ■深水埗嘉頓山 ■鰂魚涌海山樓 ■樂華南邨 ■西環貨運碼頭 ■太平山山頂 ■中環 ■海底撈員工表演拉麵成為打卡賣點(網上圖片) P.7 恒大學生奪「滬港大專院校生命教育新媒體創意大賽」金獎 年輕人籲珍惜當下 為提升大專院校學生對於生命教育重視,推廣生命教育價值及意義的認識,香港恒生大學(恒大)傳播學院與香港上市的生命產業公司「福壽園國際集團」,共同主辦「滬港大專院校生命教育新媒體創意大賽」,五月底舉行頒獎典禮。恒大學生朱惠敏、姜婉婷、盧溢俊,陳勵雯作品《你所浪費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勇奪金獎。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學生張天池,則以《一次「死亡觀」的挑戰》奪得銀獎。 記者:李宝薏   本次「滬港大專院校生命教育新媒體創意大賽」有超過一百份參與作品,從中篩選出20多份優秀作品,經過評判團專業評審和網上公眾投票,選出各獎項的得獎者。學生運用新媒體作平台,透過輕鬆的方式,提升大專院校學生對生命的重視,並向社會傳播生命教育的正能量。大賽得到滬港兩地多間大專院校學生積極參與和響應,當中包括:香港恒生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公開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上海大學等。   經過評判團專業評審和網上公眾投票,選出各獎項的得獎者,包括金獎、銀獎、入圍獎十名、最佳人氣獎及最高欣賞指數獎得獎組別,頒發獎金合共超過港幣八萬元。來自香港恒生大學的作品「你所浪費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榮獲是次大賽金獎。評判讚揚作品故事性強、完整且具有創意,能突出主題,並引發觀眾的共鳴感,成功傳達生命教育的訊息。銀獎由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的張天池創作的動畫<<一次「死亡觀」的挑戰>>所奪得,而最佳人氣獎的殊榮則由華東師範大學胡俊伯作品《初生》奪得。   大會評判接受訪問時指出,在評審參賽作品的過程中,發現年青人對於死亡都有深刻且獨特的看法,而且參賽隊伍提交作品的水平很高,除了主題明確外,影片更充滿創意,收到的作品除了以微電影的形式外,更有以動畫、繪本和遊戲等不同類型的新媒體,當中作品「生命有輪迴」以手繪與實景結合,視覺效果獨特,被獲頒發入圍獎。   恒大協理副校長(傳訊及公共事務)及傳播學院院長曹虹教授希望這次比賽,透過本港與上海年輕人的創意與思維,深入探討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她表示,「大賽選用新媒體創作的方式推廣生命教育,是希望藉由年輕人的活力與創意,從年輕人角度觀察與省思社會各階層,面對生死的看法以及對生命教育內涵的理解,進而建立他們正確的生命觀,提升整個社會對人性的關懷與對生命的尊重。」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福壽園國際集團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福壽園生命服務學院院長伊華女士表示,「中國人的生命文化是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滬港兩地師生有共同的生命根基和精神家園,但有對生與死有不同的理解與詮釋,透過本次大賽讓生命教育跨越兩地,有更深層次的交流與探討,促進兩地青年人加深了解和共享生命文化的發展與創意」。   今次頒獎禮同場舉辦座談會,由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林榮鈞博士主持,並邀請東華三院署理社服總主任梁碧琼女士、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先生、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總幹事趙漢文先生擔任講者,一同分享對生命教育、生命服務的理念與實踐心得。 體悟「生死」普及生命教育 刻不容緩   在座談會當中,梁碧琼主任講述了東華三院在生命教育方面開展的社會工作,她指出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後很容易會失去生活的動力,而東華三院透過創新的服務形式,為無依長者提供「活得自在」的後事支援服務、生死博覽會等的活動,教育長者生命意義。曾展國先生則從「死亡」與「自殺」的角度切入,指出年輕人必須靠自己才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而非透過社會規範和主流價值所決定,鼓勵年輕人應不斷嘗試,找出生命的價值。趙漢文總幹事則指出,社會忽視了長者自殺的問題,並介紹浸信會面向長者的有償義工計劃,闡述了服務如何提高長者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與精神健康。 「滬港大專院校生命教育新媒體創意大賽」得獎名單 金獎 作品名稱:《你所浪費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 學校名稱:香港恒生大學 得獎者姓名:朱惠敏、姜婉婷、盧溢俊,陳勵雯 銀獎 作品名稱:《一次「死亡觀」的挑戰》 學校名稱: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得獎者姓名:張天池 最高欣賞指數獎 作品名稱:《終極11》 學校名稱:香港公開大學 得獎者姓名:李嘉欣、黃清揚、陳施佳、吳宇陽、陳勛,方諾婭 最佳人氣獎 作品名稱:《初生》 學校名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得獎者姓名:胡伯俊 ■「生命教育座談會」主題為「弘揚生命教育 體認生命價值」。 ■頒獎典禮當日亦舉辦生命教育座談會,場面熱鬧。 ■「滬港大專院校生命教育新媒體創意大賽」金獎由香港恒生大學同學奪得。 P.8 財政預算案 電動車充電站供不應求 部份充電站日久失修形同虛設 政府一直有意推廣電動車普及化,今年《財政預算案》宣佈撥款1億2千萬元,於政府停車場增加充電設備。不過,新增的充電器將會以中速充電器為主。電動車協會會長關卓明指,車主對快速充電站的需求更大,擔心措施不能滿足需求。除了新增供應追不上需求外,記者發現現存的公共充電站不少形同虛設,以沙田廣場的停車場為例,場內唯一的電動車充電站就出現日久失修的問題。 記者:顏程欣 潘曉彤 楊展維 謝曉雅 李寶儀 雲瀚揚   截至2018年底,全港共有11,080輛電動車,五年間升幅超過100倍。而公共充電器卻只有2,166個,相當於5輛電動車共享一個公共充電站,充電站的增速,一直落後於電動車的增幅。   在全港的公共充電站中,慢速充電器佔了多數,超過840個,中速充電器有約740個,而快速充電器只有385個。很多電動車車主批評,充電設備發展嚴重滯後,慢速充電站的比例佔大多數,中速充電器一般亦需要3至4 小時,車主認為充電時間太長,效率極低。而他們對快速充電器的需求最大,卻只佔2成,令他們經常需要排隊等待。根據《財政預算案》計劃,政府停車場預計到2022年會增加超過1000個公共充電器,令總數增至1700個,不過新增的充電設備仍只是以中速充電器為主。   根據環保署的資料,沙田區有 27 個公眾停車場設置公共電動車充電站,共提供171個充電設備供車主使用。新城市廣場一期是區內主要商場,該商場的停車場同時設有電動車品牌的專用快速充電站及標準充電站。記者在一個平日晚上到場觀察,發現5個特斯拉(Tesla)電動車的專用快速充電站都有車主使用,而一般充電站則完全空置。電動車協會會長關卓明指,由於使用標準充電器充電需時,大多數車主都寧願輪候專用充電站。他認為,政府要提供更多誘因,才能吸引商家加裝更快速的充電設施。 公共充電站欠管理 增充電困難   即使車主願意花更多時間使用普通充電設備,也不一定找到能用的公共充電站。沙田廣場停車場只設有一個標準充電站,記者於一個平日晚上到現場視察。當晚有電動車停泊在充電站,不過由於充電設備上貼有「維修中」的字條,因此該車主沒有使用充電設施充電。停車場管理員指,維修字條已貼上一段時間。被問及充電站設施重新開放的時間,他表示不清楚。 公屋電動車車位 長期被普通汽油車佔用   即使電動車充電設施運作正常,也不代表電動車能使用。於美田邨居住的電動車車主何先生表示,邨內的充電站車位長期被汽油車佔用,而且使用前要通知停車場職員開鎖。他指:「月租車主沒有固定車位,能否泊到充電位全靠『彩數』,而且充電設施均鎖上,每次都要致電職員,十分不便。」環保署網上資料顯示 該停車場有11個充電位,但記者在現場統計就數有16個充電位,但全部都停泊著一般汽油車,未見有電動車使用。對此,關卓明建議,公屋日後加裝充電設備時,可考慮安置於停車場內較偏遠的位置,減少汽油車和電動車「爭位」的情況。 普通車位不足 私樓車場難建電動車充電站   私人屋苑的停車場同樣面對車位不足的問題。例如富安花園私人屋苑停車場有 581 個普通泊車車位,業主立案法團管理委員會馮先生指,加建電動車充電站的決定難以達成共識。他表示:「由於當中牽涉程序繁複。首先要進行為此諮詢,若果通過半數住户贊成,亦要和香港房屋委員會商討加建位置等等。」他一再強調,最大問題仍然是停泊位置不足。   記者致電環境保護署政府熱線,查詢關於未來增設電動車充電站會否考慮資助私營停車場。熱線專員曾先生指,暫時沒有收到資助私營機構興建電動車充電站的消息。他補充:「政府的(公營)電動車充電站只是幫補電動車車主,未能提供車主日常所需,所以買電動車前要考慮清楚。」 ■沙田廣場停車場唯一的充電站暫停使用。(潘曉彤攝) ■新城市廣場停車場同場設有標準充電站,但未見有人使用。(楊展維攝) ■美田邨停車場共設有16個充電站,但在旁停泊的都是一般汽油車。(潘曉彤攝) ■新城市廣場一期停車場設有特斯拉(Tesla)電動車的專用快速充電站,有車主把電動車停泊在旁,等候車位。(楊展維攝) P.9 Hong Kong Government Apps: Ambitious Plan, Poor Strategy What was the first application (app) you downloaded on your phone? WhatsApp? Instagram? Or was it an app established by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ers: Chow Hoi Kit, Cheng Ka Lok, Kwong Chi Ching, Mak Ka Yan, Ling Wing Yi, Sung Pui Yan   According to data provided by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Bureau, as of 2018, the HKSAR government had developed more than 100 apps at the cost of nearly 30 million HKD. However, some of these apps had a very low number of downloads. For example, the Food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Department (FEHD) launched an app called“Internet Memorial Service”, which has only 1,900 downloads. Also, many users do not understand why a government department needs to develop and maintain many overlapping apps at the same time. Tell me@1823 and 1823 Online   1823 is a one-stop phone hotline developed by the government in 2001 for handling public enquiries and complaints. In 2011, this hotline went digital, with the launch of the“Tell me@1823”app. However, when you type“1823”in the search box of Google Play or Apple Store, you will find two apps with the name“1823”:“Tell me@1823” and “1823 Online”.“Tell me@1823” is designed to handle public enquiries, while“1823 Online”is for searching FAQs of 1823 participating departments. Many users left critical comments on Google Play and Apple Store, saying they felt very confused and did not know which app they should use.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numbers, the total number of downloads (as at 30 April 2019) for the“1823 Online”app is 25,800, while“Tell me@1823”s 182,000.   Our reporter tested the usability of the two 1823 apps. Specifically, we enquired about details of the “Caring and Sharing Scheme”and the“Public Housing waiting time”. We submitted our two questions on“Tell me@1823”(see the diagram below). After two working days, 1823 hotline staff replied with a phone call. They were able to give the waiting time for public housing, but they could not provide details of the“Caring and Sharing Scheme”and gave our reporter another telephone number for further enquiries only.   We also tried to find answers to our two questions by using“1823 Online”, but no results were found. One Department, Different Apps   In addition to the 1823 servic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other departments operating more than one app concurrently. There are four apps developed by the Fire Services Department, each of which has a single function. For example, the“Hong Kong Fire Services Mobile Application”is for up-to-date information from the Fire Services Department.“Catch time, save life”is an app that teaches users how to call the fire service immediately when there is an emergency accident.“Live safe, be watchful”and“Stay Calm & Collected”are two apps offering mini games and aimed at teaching the user through play.   To find out the rationale behind having two 1823 apps, the reporter emailed the Information Officer at th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Bureau. After three working days, the Information Officer replied. She did not comment on the 1823 case but just asked the reporter to refer to the written reply by Mr Nicholas W. Yang, the Secretary for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o the question raised by Paul Tse, the Legislative Councilor, on May 22. Mr Yang's reply stated:“There are various reasons behind whether the number of downloads of a mobile app is high or low, for example, the target user group can be small in size (such as mobile apps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or overseas investors), or the public can obtain services through other channels (such as departmental websites, etc.).” Raymond Ho: Develop KPI for Different Departments   Ho Man Kit Raymond, the convener of Momentum 107, a non-government association aimed at“prudent use of public money”, criticised the poor strategy adopted by the government to develop mobile apps. He suggested that each governmental department should develop a Key Performance Index (KPI)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apps, for example number of downloads and updates, usage and functions.“I'm not saying that one-million downloads should become a benchmark–different departments and different apps' functions could have their own KPI,”said Raymond. Ambitious Plan, Poor Strategy   Raymond also advised the government to adopt an holistic approach to implementing its “ambitious”app development plan. He suggested that instead of the app design process being department focused, with individual departments designing their own apps, it should be user orientated. For example, different department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design a single app for the youth that provide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services available to them.“You can have an integrated app which contains scholarship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Education Bureau, job vacancies by the Labour Department and application details for a working visa by the Immigration Department,”suggested Raymond. He also hoped that the government would invite young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government app design process. ■1823 Online app and FAQ page (screen shots) ■Tell me@1823 app and enquiry page (screenshots) ■Raymond Ho, the convener of Momentum 107 and the district council of Sai Kung (Photo: Mimi Mak) P.10-11 政府三千萬開發逾百App 被批定位不清 用量參差 為何政府1823App 要有兩個? 香港政府近年斥資近3,000萬元開發超過100個應用程式,但這些程式的下載次數和使用量十分參差。根據創新及科技局的資料,截至2019年4月底,由香港天文台開發的「我的天文台」,下載次數高達775萬次;相反某些應用程式的下載次數卻不足一萬,如食物環境衞生署的「無盡思念」(1,900次)、投資推廣署的「香港投資推廣署新聞及活動」(1,000次)以及香港郵政的「郵購網」(8,700次)等。記者亦發現某些政府部門同時開發及營運多個應用程式,但由於定位模糊,使用量不高。有監察政府財政的民間組織批評政府的部門內部以及部門之間都各自為政,形成「荒謬」的亂出App亂象。 記者:鄭嘉樂 周鎧傑 鄺梓晴    凌穎兒 麥嘉恩 宋佩恩 政府1823 App「鬧雙胞」?   政府的效率促進辦公室於2001年設立了1823電話熱線,讓市民查詢及投訴政府服務。2011年推出手機應用程式App版本「Tellme@1823」,讓市民於應用程式作出查詢及投訴,五年後再推出「1823 Online」,內容則為1823的簡介及最新資訊,與政府的1823網頁內容相若。不過,同一個1823熱線分拆成兩個應用程式的做法,令不少市民感到混淆。在Google Play的商店上,兩個「1823」App的評分分別只有2.9及3.4(5分為最高)。不少網民都留言指,有兩個「1823」App,不知使用那一個才對,如Dino Mak的留言:「政府的資訊科技常常令用家迷路」。 1823App回覆比電話更慢   記者亦以市民身份親身測試「1823」應用程式是否能有效回應查詢。我們同一時間分別使用應用程式與1823電話熱線,查詢有關「關愛共享計劃」的問題,比較兩者的回覆時間。結果電話熱線繁忙,未有人即時接聽,最終留言兩天後獲工作人員至電回覆,並能回答到記者多條追問的問題。不過,應用程式比電話熱線的回覆時間更長,在應用程式留言後的第三天才有回覆,而且應用程式是以手機短訊回覆:「1823並沒有(關愛共享)計劃的最新資料」。   由於政府並無公開研發1823應用程式的實際費用,為了解研發應用程式所需花費,記者向應用程式公司查詢有關資料。公司專門負責手機網絡的應用程式開發員Benny Leung表示:「一個應用程式開發價由60,000到500,000港元不等,價格主要以不同平台和應用程式功能而定。」他以1823 Online (1823網頁應用程式版)為例,開發價估計為640,000港元,當中包括Android和iOS平台開發費用,以及一年保養費用,在保養期後,每年要加158,000港元保養費。根據1823Online在兩個平台上顯示的推出日期,3年前 (即2016年)推出第一個版本,截至2019年5月5日,單是應用程式,估計政府已耗資超過950,000港元。記者向創新及科技局查詢設立兩個「1823」App的原因,局方沒有回應具體程式情況,只是重申局長楊偉雄五月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指,「會定期檢視各局/部門的流動應用程式的應用情況,並視乎流動應用程式的性質和目標用戶群組,要求局/部門就推出多時但累計下載次數仍少於10,000次的流動應用程式檢討是否需要下架」。 一個部門多個APP 成本增加   除了「1823」應用程式外,政府的其他部門亦有一個部門營運多App情況。以消防處為例,除了有「香港消防處流動應用程式」,提供消防安全和救護服務的信息外,更分別獨立地營運「分秒必爭」、「居安思危」和「臨危不亂」三個應用程式,而每個程式均為卡通小遊戲,旨在透過遊戲提高小孩的防火意識。另一個部門衛生署亦同時營運著8個應用程式。(參圖表一) 下載次數參差或因宣傳及配套不足  Benny Leung 認為,政府應用程式的另一個問題是宣傳不足,很多應用程式只有少數人知道,耗資近54萬元開發的「幻彩詠香江」應用程式就是其中之一。旅發局原意是讓觀眾透過程式收聽表演的主題音樂,享受最佳的視聽效果。   根據政府的數字,截至二月底此程式的下載次數只有18,000次。記者於周末晚上到香港文化中心外的海旁一帶觀察,現場雖有大量遊客等候觀賞匯演,但未見有人使用此應用程式。記者亦於現場進行實測,使用程式中「直播」功能,收聽主題音樂。但記者發現,程式中播放的音樂比現場播放的音樂快近2至3秒,與現場燈光效果並不同步。記者隨機採訪了十多名在場的本地觀眾和遊客,所有受訪者均表示他們並不知道有這樣的應用程式。法國遊客Nicolas亦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主意,但我認為現場音樂已足夠……(沒有)無線網絡(供應)是一個問題。」由於海旁附近未有設置免費的無線網絡供遊客使用,意味遊客要有自己的數據卡才能使用程式,不過單是下載這個程式,已要用大約80MB的流動數據。   Benny Leung認為,要改善政府應用程式使用率不足的問題,除了加強宣傳外,政府亦要推出功能較為全面的應用程式,方便市民,例如政府康樂設施及服務預約等手機應用程式。 何民傑:引入KPI由市民出發改變官僚思維   專門研究政府開支是否用得其所的民間監察組織107動力召集人何民傑認為,政府應該放棄部門各自為政、各自出App的思維,而是應由市民的中心出發:「例如為年輕人出一個App。」他表示,此App要包含多個部門的參與,如申請Working Visa (工作證)、獎學金、暑期工,這已涉及入境處、政府獎學金基金和勞工處。他亦鼓勵除民間機構、議員和學者外,年輕人可以多討論,推動政府改變現時推出應用程式的思維。   何民傑又以「荒謬」來形容目前一些應用程式,他舉例消防處App說:「GPS定位告訴我最近的消防局在寶林邨有什麼用?難道火警時是我跑進去嗎?」何又建議政府可以循兩大方向推出應用程式,分別是傾向年輕人會多用,和涉及市民數目多。他笑言:「我相信如果派$4000計劃(關愛共享計劃)是透過App(申請),下載量可能會超過700萬。」同時作為區議員,何指他為此計劃列印了約2萬張紙,並反問:「這世界是否應該回復到這麼落後呢?」   何又認為,要有標準來評估政府智能手機應用程式的成效,和公帑是否用得其所,他建議官僚體制應引入Key Performance Index (KPI),令服務更符合市民期望。他以商業機構作解釋:「以一間麥當勞分店為例,其營業額和人流有多少是來自小朋友?兒童的比例又是否符合其目標?」公司會設立目標去實現,並按年作修訂。要將KPI融入應用程式,他提議不同部門可以在下載、更新次數、使用率和功能重疊性定下指標。他續稱:「不是說有100萬人下載才算得上合理,不同特色的App和部門可以定下自己的KPI。」 累計下載次數 25,800 累計下載次數 182,000 ■107動力召集人何民傑。(麥嘉恩攝) ■維港每晚都舉行幻彩詠香江 ,但記者發現幾乎沒有人使用「幻彩詠香江」應用程式。( 凌穎兒攝 ) ■記者現場實測「幻彩詠香江」應用程式,發現程式播放的音樂,與現場燈光效果並不同步。 ( 凌穎兒攝 ) ■何民傑質疑政府設計APP時沒有想清楚功能是否有用,例如消防處APP提供GPS定位,「告訴我最近的消防局在寶林邨有什麼用?難道火警時是我跑進去嗎?」 ( 手機截圖 ) P.12 淘寶直播崛起 二手商品新平台 香港的商場多如繁星,然而品牌卻漸趨單一,大型連鎖店滿街,個別商家卻缺乏發展機會及空間。近年,以標榜換貨速度高的「快速時尚」(fast fashion)引領潮流服飾發展,例如H&M及Zara等大型連鎖服裝店,滿足了消費者喜新厭舊和跟上流行的慾望,用最短時間把當季潮流服裝送到大眾眼前。當普羅大眾大都習慣以低價買到批量生產的衣服,一些次文化及潮流的分支如復古和二手市場,應該如何突破重圍? 記者:雷和君 李宝薏 黃侃祺 隨着近年復古潮流崛起,一些週末市集亦以復古懷舊為賣點,二手衣物、首飾等在復古市場當然不能或缺。普遍大眾都認為,復古的物品一定是別人用過甚至有數十年的歷史,然而,現經營二手奢侈品買賣的Chris則有另一番看法,他認為復古只是一個在銷售層面上美化了的形容詞,復古等於二手,沒有一條界線去界定多少年才是復古。 淘寶直播吸客 助二手市場增長   Chris現時為中國檢驗認證集團特聘導師,擔任國家級奢侈品鑒證導師的他,本身做珠寶出身,之後去了日本的大型二手奢侈品公司工作,後來自立門戶在黃埔時尚坊經營一間二手奢侈品店 「質屋會社」。   多年來留意到市場的發展和變化,在業界打滾多年的Chris認為,二手市場不會因為潮流不斷更新而縮小,只是沒有從前的增長速度快。Chris透露,現時淘寶直播已成為二手銷售商品的幕後推手,也是二手市場重要的成長引擎。Chris指出,現時店舖在淘寶直播已經擁有3個頻道,帶動淘寶用戶大幅成長的幕後功臣是淘寶的直播粉絲,「買氣」源源不斷也成為收入來源之一。   根據淘寶電商早前公布,去年透過淘寶直播促成的貨物成交額超過千億人民幣,每日直播場次超逾6萬,平均用戶觀看時間超過30分鐘,每7個便會有一個透過直播購物。   隨著網上購物模式的擴展,二手名牌市場漸漸成為購物主流,然而,有些鮮為人知的古著次文化,仍然受到潮流霸權及傳統文化的束縛。 古著融入需時 冀扭轉傳統思想   位於尖沙咀首都廣場的Swingswingsixties,主打六十年代的復古衣著,店主阿聰自小受到成長環境薰陶,喜歡聽懷舊音樂披頭士(Beatles)及看經典電影,他認為復古不受時間限制,是歷久不衰的表達,而且自己對服裝很有興趣,這一切都培養了他對復古文化的觸覺。   阿聰表示,復古元素一直都融入香港人平日的服飾裏,只是較少人投入這件事,很少會整個造型都走復古風格。他認為,香港有潛質發展古著市場,但要大規模發展則較難,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大眾始終未能接受二手的衣物,特別是年長一輩,或者傳統家庭,也會灌輸舊衣是意頭不好的觀念,擔心是死人穿過的,因此需要時間去讓大眾接受。 衣著潮流欠選擇 復古圖發圍   另外,香港的服裝潮流傾向「快速時尚」(fast fashion),阿聰表示不會完全反對,因為他們也有本身的價值。以經濟實惠的角度來看,由於低成本導致價錢相宜,消費者也會購買得開心。然而,他認為,「快速時尚」風格欠奉,當中沒有一些特別的創意元素,每個季度也只是同類型的模板,甚至會重新推出早幾個季度的設計,導致古著小店經營困難。   阿聰又認為,香港人雖然著重儀容衣著,但骨子裏很保守,較少有突破性的服裝要求,這與價值觀及風氣有關,例如上班場合不容許太誇張的穿搭,可能是亞洲人思想傳統,不想太過突出,擔心其他人的目光及意見,就算是玩復古造型,也會選擇一些大眾都接受的款式。   對於古著店如何在快速時尚中突圍,他認為仍有一段路要走。 ■Chris表示,經營二手貨買賣生意,可以靠電商直播吸引客源。(黃侃祺攝) ■古著店內陳設美國60-80年代的古董,別具一格。(李宝薏攝) ■阿聰表示女裝古著暫時未有獨大店舖,當中有不少空間發揮。(雷和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