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院於2024年3月28日舉辦了2023/24學年第二次教學分享會。是次分享會由傳播學院羅淑儀老師主持,主題為「疫情後實務課程面對的教學挑戰及應對」。分享會邀請了傳播學院的助理教授于洋博士、兼職導師陸振球先生、袁智軒先生及林卓銘先生出席,分享他們在教學上的經驗和教學方法。
疫情過後,老師發現同學較以往被動,溝通能力亦有待改善,然而,實務課程往往著重學生主動參與及發揮創意。因此,對老師來說,如何提升教學效果是必須面對的挑戰。
陸振球老師首先分享,他說自己很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一定要有正、反兩方面的思考空間。他在課堂上會提出很多現實例子和一些基礎經濟概念,例如南韓醫生罷工事件、最低工資等,引導學生作深度分析。
袁智軒老師提到教學上一個大挑戰——AI,因應AI的出現,他也把教學重點由過往較著重技術訓練,轉移到學生講故事的能力 (story telling),希望訓練他們資料搜集的基礎,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他亦透過使用ViewBoard,請學生把自己搜集回來的資料及功課展示,除了讓老師計算平時分外,班裡的同學亦可以看見其他人作品,有助提高同學的出席率及參與程度。
林卓銘老師認為,教學挑戰主要是同學們的學習原動力及熱情不足。他在教導學生建立及發展網頁時,都會偏向啟發他們說故事的能力,加強內容及溝通互動的元素。他亦嘗試帶學生做不同的活動,例如禪坐、與YouTuber交流、帶領中學生組織活動等,希望他們有了體驗就會思考如何表達,繼而變成故事的一部份。
最後是于洋博士作出分享,她指出「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現象,也是老師們面對的教學挑戰。在社交媒體的演算運作下,公眾只會接觸到自己選擇看及喜愛的信息,漸漸地受眾就像置身蠶繭一樣,接收到的資訊及知識只會越來越狹窄。于博士說同學們過於沉溺於二維世界,缺乏了三維的社交能力,而同學往往不自知。她現在會將這個概念及所衍生的問題告知學生,亦會調整課程內容,例如加入熱門話題及有趣的學術文章,以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透過是次分享會,老師們各自分享了寶貴的教學經驗,並一同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致力啟發學生的潛能。與會的導師們都深受啟發,期望未來繼續有更多互相交流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