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links

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舉辦中國個人資訊保護研討會

面對數據時代的挑戰,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於2025年10月2日至3日舉辦「中國個人資訊保護研討會:網路私隱與數據道德」(Symposium on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in China: Online Privacy and Data Ethics),邀請來自英美、中國內地、台灣及香港的學者、律師及業界專家出席,並透過Zoom線上同步轉播。本次研討會由香港特別行政區研究資助局資助(項目編號:UGC/IIDS14/H01/24),探討數據時代的法律、倫理與治理挑戰。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致開幕詞,他指出:「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數據重新定義的時代,數碼技術讓我們更緊密相連,也推動創新與發展,但同時亦帶來前所未有的法律、倫理與社會挑戰。」他強調,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個人資訊保護成為政府、企業與學術界共同關注的核心議題。傳播學院院長曹旨言教授在歡迎辭中提出:「傳播教育工作者及媒體從業人員應具備專業判斷力與倫理意識,理解發佈與使用資訊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而擔任主題演講的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洪延靑教授作為參與國家多項相關規範性文件的制定者,針對對中國個人信息保護與數據安全立法與監管的重點變遷進行了疏理,他以陸續出台的《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及《個人信息保護法》為核心,特別提出:「以安全評估、個人信息保護認證到個人信息出境標準合同的三種合規路徑,作為數據出境的規範」,他也提及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如何進行風險治理,特別是《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對於內容安全、無害性、準確性的要求以及更加開放的數據安全新理念。

研討會第一天的議程分為三個主題板塊:第一場「數據跨境傳輸與國際經驗」,由世新大學吳永乾講座教授主持,討論包括中國數據出境法律體系、跨境流動痛點及國際治理模式;第二場「個人資訊保護的權利與權力」,由香港恒生大學趙應春教授主持,聚焦個人資訊處理法律依據、數字身份認證及公民網路設備使用資訊的法律挑戰;第三場「人工智能、演算法及人臉識別的規制與道德」,由恒生大學陳智傑博士主持,探討AI產業創新、演算法規制與個人資訊保護的倫理問題。各場次均安排了專題報告與討論,與會者就法律制度、技術治理及倫理教育展開深度交流。

10月3日的第四場綜合討論則聚焦「香港與大灣區的個人資料保護與數據安全」,由恒生大學宋昭勛博士主持,報告涵蓋了大灣區跨境數據流動政策比較、特別是思考香港在中美個人資訊保護與合規中的角色,以及數據安全規則的區域實踐與思考。會議最後,由中央財經大學邢會強教授作為項目共同研究員總結研討會成果並致閉幕詞,強調跨界合作與多方參與對推動可持續數據治理的重要性,隨後由恒生大學蕭旭泰教授致謝辭。

與會者認為,數據技術的創新不僅為資訊產業帶來機遇,也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同時,研討會呼籲建立跨校、跨區域及跨學科的合作平臺,分享最佳實踐,推動法律、技術與倫理的融合發展,以構建更安全、可信且可持續的數碼環境。

此次研討會不僅促進了學術界與業界的交流,也為未來個人資料保護、網路私隱治理及數據倫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實踐方向,彰顯香港在數碼治理與跨境合作領域研究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