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期傳新報純文字版 P.1 速食時裝 表面風光 為應對氣候變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競選政綱中承諾將帶領香港十年內人均減廢四成。減廢藍圖包括發展節能基建,推廣可再生能源,推動減廢回收等。在時裝業方面,政府正研究應用綠色技術去減少時裝對環境的影響,惟政策忽略時裝業紡織物以外的廢物處理。 記者、版面編輯:林敏怡 傅詩曼   服裝品牌提供大量衣物供購買的背後更需要的是包裝。速遞和搬運公司為了保護商品,會大規模耗用紙箱和包裝袋作搬運之用,隨時造成過度包裝。根據記者觀察,以已開封及平放計算,一間約2400平方呎的服裝店,每日棄置的包裝紙箱高度超過三個成年男性;而包裝袋的棄置體積則逾兩立方米。記者就包裝物料由生產﹑運輸至棄置分解所造成的污染向環境保護處查詢,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日本大型連鎖服裝品牌分店負責人陳先生表示,貨物從包裝到發貨都不是店舖有能力控制的範圍,他承認包裝的數量的確很大,但絕對有必要。「多重的膠袋能有效避免衣服被紙箱弄髒。」兼職服裝售貨員的阿泯亦稱,其公司會在早上「上貨」時棄置處理包裝衣物的膠袋,或將新淨的膠袋儲起。但她坦言同事平日上貨都習慣將膠袋丟棄,並不會特意摺好保存起來。「我想大概只有一至兩成膠袋能保存重用。」她補充:「公司規定減價商品都要入膠袋,但好多客人會去左翻右摷。在過程中,很多膠袋會因此破掉弄皺,然後被掉棄,接著又要拿新的膠袋包裝過,這個包裝過程很浪費。」   身兼環境污染及環境改善專責小組成員的荃灣區區議員譚凱邦,接受訪問時提議市民買衫時不拿新的袋,也是「減廢」的方式。「因為很多衫運送已經有一個透明袋,(所以)不需要一個新的手挽大袋。」 重用包裝 更利環保   現時,不少品牌都會在分店內提供環保袋予顧客購買並即時使用,以宣揚自備購物袋代的意識。譚凱邦指出,以單次使用的前提下,環保袋對環境的破壞是膠袋的21倍。在環保袋氾濫的情況下,重用膠袋反而更好。「有很多膠袋都比較硬,可以重用。膠袋除了考慮可否分解,也要看它的重用能力。」他提醒,可生物降解的膠袋並非百分百被分解,而且技術並沒有成熟,成本較高;同時可降解的,質料都會比較薄,重用能力亦會因此減弱。譚凱邦在訪問時提到「如果從膠袋稅角度出發,原本包裝的膠袋或泡泡紙是不用徵稅的。」他又表示:「使用膠袋是無可避免的,但可以用繩代替多個紙箱的售前包裝。」因此,他建議商戶充分利用來貨的包裝膠袋,而避免額外的使用。   隨著速食時裝文化近年大行其道,加上網上商店又興起,網上購物有上升趨勢。譚凱邦補充,網購是時裝業污染環境很大的因素:「上網買衫有一個問題,就是速遞運送時會有一個盒或泡泡紙。 」他認為原地即時回收紙箱能免卻在紙箱上印刷過多公司資料,令紙箱可以再用,而重用紙箱亦能有效減少時裝業及網購帶來的污染:「(物流公司的)紙箱應該是即場拆,(過程中)可能多收取五毫,以五毫回收乾淨的紙箱,那紙箱就可以繼續用。」 促政府撥地建回收廠   除了包裝物料外,服裝公司為了商品外觀及整潔,亦會加上一些配件。被問到衣物上的配件是否有存在的必要,陳先生則稱配件有助保持商品堅挺。阿泯則指其公司商品的小配件,尤其恤衫的膠頸圈﹑紙皮和小膠夾子,掉在地上便會掉。她補充︰「公司所賣的內衣到貨時會配上額外的膠衣架,以便掛起陳列。很多客人付錢時候都會要求拆下衣架,之後衣架就會丟掉。」   作為員工,阿泯認為原裝膠袋可以多加保存及回收,「公司應該有回收紙皮計劃,但未有發覺回收膠袋,我覺得如果膠袋也可以進行回收處理會更加環保。」就內地近日收緊回收政策,譚凱邦認為政府原先外輸回收廢物治標不治本,促請政府撥地興建本土回收塑膠及廢紙廠,以改善依賴出口回收廢物的現象。 時裝污染蔓延   速食時裝文化興起成為長年之憂,時裝連鎖店為了迎合市場,憑著便宜多變的綽頭,成功捕捉社會大眾的心理。衣物便宜的確推動了消費模式,但背後的代價卻難以估計。   根據《綠色和平》2015年的數據,港人每年棄置十一萬噸紡織物,相等於每分鐘丟棄一千四百件T裇。以人均計算,每人每年差不多棄置十五公斤舊衣,相等於一百零二件T裇。《環保觸覺》高級項目經理何嘉寶接受訪問時指出,資源消耗頭號是食物 ,第二則為衣物。速食時裝文化的出現令大眾不再考慮品質及價錢而不斷轉款,但衣物品質不理想,最後只能棄置解決,不利環保。   眼見紡織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污染的行業,何嘉寶認為情況不容忽視。她在訪問中提及衣物回收後都是運送去東南亞及第三世界國家進行後續工序。何嘉寶表示廢物回收直接做原料要歸根源頭。商界為了推動潮流,不斷製造衣物,但便宜﹑物料差的衣物卻導致不能回收再用。何嘉寶強調,在消費模式下要擺脫不斷買添新衣的習慣,而不是這邊廂不斷買新衫但又不斷捐贈他人,所以二手回收這個方向長遠並不可取;相反朋友間可以交換衣物,同樣是資源再使用而非額外資源添新衣去滿足大眾買衫的需要和慾望。   何嘉寶表示坊間已經有好多本地再派,舊衣重新的大團體。她認為「物盡其用」、「綠色消費」及「節約資源」的環保理念應該繼續宣揚,而有關衣服產生的污染,如洗衫過程中會排放微膠粒等信息亦應帶給公眾。事實上,速食時裝文化不僅僅是轉換生產模式,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的態度。若大眾的心理仍然頻頻換裝以追趕時尚,衣物棄置的比例只會越來越高。 P.2 KOL成新興行業 網絡社交平台商品化 除了電視、電台、報章等媒介,網絡早已成為大眾接收資訊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Youtuber、網紅和KOL等字眼等都應運而生,成就了不同新興的行業誕生。 記者:陳海怡 莫翠芬 伍光程   大眾多數使用網絡社交平台觀看娛樂資訊及尋找生活趣事,而提供這些資訊的人我們稱為Youtuber、網紅和KOL (Key Opinion Leader),他們會分享身邊的日常、觀眾感興趣的事情,作為業餘Youtuber的阿拉就是其中一位。當這個「人人都可以做KOL (Key Opinion Leader)」的文化開始盛行,相應的公關公司、中介人公司、經理人公司便應運而生,捕捉這個新的商機,形成一個全新行業的生態。 KOL運作模式   KOL即關鍵意見領袖,他們擁有較高的傳播能力和號召力,加上「貼地」的和親民的形象,令他們擁有一定的人氣和追隨者。 另外,隨著香港的傳統媒體衰落,年青一群都陸續轉至社交媒體接收「自訂」資訊。所以,不少品牌公司希望藉著KOL們的影響力幫產品作代言、宣傳。   KOL的宣傳手法屬於軟銷,普遍會於影片內試用產品,會讓觀眾感到是親歷其境,整件事情更為「貼地」,相比用影視明星去宣傳產品,成效或更見顯著。傳統的市場營銷,不外乎電視廣告或印刷廣告等硬銷的手法,除了成本高,成效亦未必能即時反映。相反,使用KOL作為宣傳渠道的成本相對坊間普遍的廣告及宣傳渠道卻是天淵之別。據旅遊達人Youtuber阿拉透露的行內消息,一名知名度較高的Youtuber,一個貼文能得到約幾千元的收益;一段影片則能達到幾萬至六位數字不等。若是推銷美容產品的話,收益更會翻倍。   很多人都知道KOL是什麼,卻甚少人知道他們的盈利模式及行業運作。KOL的收入主要有四類:第一類,是在youtube上的訂閱及觀看人數,會根據數量而分紅。第二類,是網絡廣告,包括影片中的廣告等。第三類,是月薪,現時很多類似經理人與KOL簽約,定期派項目及讓他們出席活動的工作。第四類,品牌商透過不同的網絡中介公司平台以「掛單」形式,令有意者自己去應徵工作。 KOL潮流助衍生另類商機   在資訊發達時代,每日使用手機瀏覽各大社交平台已成了不少人的例行工作。像旅遊達人Youtube阿拉或Instagram的飲食達人 HkFoodprint,當初都是純粹為興趣或作紀念等,從而慢慢成為其中一名KOL。 作為KOL及客戶橋樑   「很多大公司看見電視已甚少人觀看了,全都放在網上,很明顯,因此客戶會開始利用網絡去宣傳,一來便宜;二來效果佳。」   由於社交平台眾多,商戶難以精準找尋符合品牌形象的KOL,因此相關行業冒起,如網絡紅人中介公司、網絡數據分析公司及網絡公關及市場推廣公司等。旅遊達人Youtuber阿拉及 飲食達人HKFoodprint 指出加入網絡中介公司最大的好處是有專人幫你處理一切行政工作,提醒何時出文、斟洽合適價錢以及處理KOL與客戶之間的問題;旅遊達人Youtuber阿拉亦都同意,並且認為將行政工作交予他們,能幫助自己找尋合適的工作接洽,增加人氣,令自己能專注社交平台上的事務。網絡中介公司可以幫KOL處理大量行政問題,KOL亦可以幫中介公司的客戶以較低既價錢獲得更佳的宣傳效果,最終達致互恵互利。   KOL Base,網絡公關及市場推廣公司,主要負責策劃社交平台(Instagram)宣傳活動,替客戶尋找合適的KOL代表品牌。公司代表Maxson表示基於愈來愈多不同類型的人進入KOL市場,會有氾濫跡象,品牌更加需要他們的服務,來切合不同品牌的宣傳需要。 其他也捕捉到這個新商機的網絡數據分析公司,則是負責整理不同網絡紅人的數據分析,如他們背後追隨者的資料,統計他們的喜好或興趣,從而替客戶找出針對的目標消費群。 顛覆傳統宣傳未來由網絡主導   以往要宣傳一樣產品一般會涉及不同的部門,例如公共關係部、市場策劃部或會與其他公司合作尋找適合的模特兒。而且傳統的市場推銷包含不少手續如簽約,客戶與代言人的聯繫亦多數使用電郵,所需時間長,效率大大降低。但自從移動網絡發展迅速,這種情況則大大改變。現在要找KOL洽談合作事宜時,使用即時通訊程式,即問即答,減少許多繁複的手續。在網絡設備完善低下,利用新科技來營商的速度和效率是傳統推銷無法超越的。另外,社交平台如Instagram和Facebook都能夠提供實質數字給客戶參考,例如讚好數目和分享次數,客戶能輕鬆分析該宣傳的成效。反觀,電視及雜誌廣告則難以實踐,公司較難統計合適數據給客戶。 P.3 揭破高薪洗碗工假像 近年不斷有報導指由於最低工資推行,導致更少人入行做基層工種,特別是洗碗工。為平衡供求,洗碗工的薪金被推到時薪60至70元,月薪可達一萬六千元。但本報記者採訪後發現現實中許多洗碗工仍只有不足一萬的月薪,而且工作環境惡劣,工時長,員工保障亦少。即使有高薪洗碗工,亦可能只是吸引員工入行的假像。 記者:吳 詠 郭嘉盈 潘樂妍 洗碗工資時薪低   華姐,年屆61歲。於一間韓國連鎖餐廳任職洗碗工,月薪約九千多港幣,每星期工作六天,每天做十小時,即大約時薪40元。她表示:「每天有三個人負責洗(碗),有人受傷和請病假,有時只有兩個人也要照洗照做,少一個人洗多好多,好辛苦。」。除了清洗碗碟外,因為擺放用完餐具與清潔的地方有段小距離,所以搬運重物亦是華姐的工作範圍:「我們全部都是女人,不過都需要有人幫忙搬鐵鍋到清洗區。垃圾也要我們搬運,鐵鍋都比較重。」記者告訴她,市場上有些餐廳以時薪高達80元聘請洗碗工,她苦笑:「那些我做不到的,通常要包全店清潔,是二十四小時輪更,比現在更長時間工作,太辛苦了。之前在深水埗的小型餐廳做過,最高時薪也只有50元。」   記者之後跟華姐到深水埗觀察其他洗碗工的工作環境,有些深水埗食肆的洗碗及下欄工作置於後巷。下午太陽直照工人,他們長時間蹲在全是積水與油污地上工作;晚上陰暗的後巷蟲鼠橫行,旁邊仍有大量沾滿油污的碗碟等着他們清洗。華姐說:「做這些(茶餐廳)很辛苦,常常都會腰痛。人工會高一點,但環境差很多,我寧願做現時的工作輕鬆點。」被問到有沒有想過轉換工作,華姐認為自己從內地來港什麼都不懂,很難找到其他工作,也不懂得去找,現在的工作也是由同鄉介紹。   另外,深水埗大排擋雖有全職洗碗工月薪一萬七千元,但事實上每月工作二十多天,每日十多小時。結果計算出來時薪也只有50多元,可見洗碗工看似已改善的薪金需用很長的工時去換取。 包場薪金多人分   連鎖餐廳「銀龍」曾於銅鑼灣分店貼出一張聘請廣告,上面寫著以四萬多月薪聘請洗碗工。薪金之高令不少途人嘩然。但經了解後,發現餐廳提供的價錢是「包場」的薪金。所謂「包場」是負責全店的洗碗及清潔,受聘人士可一人負責所有工作或外僱幫工。換句話說,愈少人做分得愈多,但同時愈辛苦。事實上大多數聘請包場的公司,工作量也很龐大,每天至少需要三名員工才能應付到全店的清潔,所以「四萬元請一個洗碗工」並不是餐廳招聘廣告的原意。愈來愈多餐廳喜歡以「包場」形式招聘洗碗工,除了看似薪金高而吸睛外,也減少了他們常常要自己找臨時工的問題。有餐廳負責人表示:「負責包場的人通常都會介紹相熟的洗碗工,然後一齊工作,不用到處招聘。」 中央洗碗工場興起   近年餐廳洗碗工愈來愈難請人,即使高價招聘亦無人問津,導致行內人手嚴重不足。有商人看準商機,認為設立中央洗碗工場能夠有效解決行內人手不足問題。以位於大圍的意蠔屋為例,職員表示:「洗碗是是辛苦工,現在很難請人。就算請了一個兩個,過時過節他們要放假,突然有事又請假。洗碗工不足對餐廳來說很麻煩。」後來餐廳轉聘中央洗碗工埸處理清潔餐具。雖然成本與聘請洗碗工差不多,但至少能夠節省水、電開支,和避免餐廳因洗碗工不足而出現營運問題。   本報記者透過電話訪問了行內的龍頭公司「碗然一新」。他們表示,最低工資開始實行時就估計行內會因此流失大量人手,於是投資開設中央洗碗工場填補行內空缺。工場使用大型洗碗機,廠內洗碗工工作量會較傳統洗碗工輕鬆。加上工作環境和工時都較舒适和穩定,他們反而不擔心請不到工人。現在「碗然一新」規模不小,客源廣,不論小餐店、連鎖餐廳、酒樓、學校,都有他們的蹤影。 最低工資加劇人手不足   新一輪最低工資於2017年5月1日起生效,由28元升至34.5元,料有15.45萬名基層打工人員獲加薪,有不少長期缺人的低技術工種都紛紛表示會加薪以減低人手流失。但本報查閱勞工處招聘網站時,發現洗碗工的薪金平均時薪40至50元,月薪大約一萬一千至一萬三千五百元。調整最低工資後,由於一般工種的薪金追上以往基層工種以辛勞換來的薪酬優勢,變相打擊基層工種,尤其洗碗工的就業動力。   有某連鎖餐廳的職員表示,自從新最低工資實施後似乎少了洗碗工上班:「最近不夠人洗碗,連樓面都要入去洗。」同場亦有洗碗工表示:「其實想轉做保安,人工差不多,甚至高一點。甚至寧願人工少一點,都不想做得那麼辛苦。」   另外亦有規模小的餐廳負責人表示,明白需以高薪挽留洗碗工,但認為只有大公司能負擔以60至70元時薪聘請,導致行內人手供應不足問題嚴重。 P.6 中環摩天輪易手後 何去何從? 中環地標「香港摩天輪」於8月底突然暫停營運並一度傳出拆卸的消息,最近新營運商TECL宣布,摩天輪將會重開,而且將票價,從原來的100港元,大減至20元。然而,早前摩天輪轉手消息一直未有詳細披露,而且交接過程混亂不透明,一度使大眾對摩天輪運作是否順利存疑,更令人擔憂往後旅遊業的發展路向。 記者:楊棨森 黃倩茹 楊子聰   「香港摩天輪」,高60米,位於中環海濱長廊,自2014年起由瑞士公司Swiss AEX建設和營運,從9月開始則由新營辦商The Entertainment Corporation Limited接手營運。外界曾有消息指新營運商沒有管理摩天輪或嘉年華會等經驗而不符合投標資格,加上新舊公司接近拆卸期限才對外公開達成共識。這些因素都使交接過程混亂,導致摩天輪於8月需要停運,社會同時擔心摩天輪以及整體旅遊業往後發展方向。 摩天輪欠缺吸引力   旅發局雖曾向外大力推廣「香港摩天輪」,但其成效不大。過去3年曾舉辦不少相關活動,合共亦只有500萬人流,由此顯出其使用率偏低。而低使用率的主要原因都是收費偏高,約為一百港元,和賣點不夠鮮明。本地受訪者黎先生表示從未乘搭過香港摩天輪,但對比世界其他較有名的摩天輪如日本台場、英國「倫敦眼」,他認為香港的摩天輪較欠奉高度,並無太大吸引力,即使降低票價至二十元也不會試坐。再加上欣賞維港兩岸景色的地點選擇不少,遊人大多會選擇節省成本而前往海濱長廊等位置遊覽。這情況進一步降低了摩天輪的使用率,更令其營運存在隱憂。   綜觀街訪遊客之見,香港沒有太多觀光景點能夠吸引遊客到港。反之,美食與購物仍然是香港旅遊的重點,但若只循此方向發展,旅遊業將未能得到更全面的發展。若想讓本港旅遊業更上一層樓,景點的吸引力將不能漠視。 香港旅遊業停滯不前?   旅遊業一直是香港重要的經濟支柱,然而根據旅遊事務署的數據,2016年度的訪港旅客人次雖接近5670萬,較2015年度下跌4.5個百分點;而過夜旅客的人均消費亦只有6599港元,比2015年度下跌了8.8個百分點。這反映香港旅遊業增長開始漸放緩,旅客在港大量購買奢侈品的情況亦日漸減少,令人憂慮香港的旅遊業在亞洲地區的整體競爭力,甚至在國際間開始落後於其他鄰近的發展中地區如台灣、泰國。加上香港的城市規劃本著重經濟發展,欠缺推廣人文文化或休閒風光的景點,旅客來港旅程大多為消費和購物,千篇一律的體驗或使香港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中西遊記   鑑於近日旅發局著手推動觀光景點發展,並就地區深度旅遊,推介了多條新的觀光路線。於中環摩天輪附近也有許多歷史景點。有見及此,記者在摩天輪所在地實地採訪後亦走入中環,為讀者揭開中環新舊交融的一面,精選幾個舊風貌及文化薈萃地。 煤氣燈街   位於中環都爹利街的四支煤氣燈已經歷了130多年頭。 同時亦見證了許多愛侶的美麗時光。細長石階畫上一抹暗黃街燈,營造出浪漫感覺。 無數電影的愛情故事由此開展,令不少準新人亦與煤氣燈定格過幾秒。四支煤氣燈於1979年定為法定古蹟,並由中華煤氣公司管理。每日黃昏六時,煤氣燈準時亮起。在黃昏映襯下,成為繁華鬧市中停下的角落。 石板街   在急速繁忙的港島中心,幾乎每個轉角都隱藏着歷史痕跡。中環的砵甸乍街依山而建,連接起荷李活道與干諾道中的斜巷,至今陪伴了港人一個半世紀。舊香港的氣息充斥這條橫街窄巷,令人不禁停駐下來,在扁長的梯級上慢步細味。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這條古樸老街亦有一個港人從小耳熟能詳的名稱 —「石板街」。昏暗的光影下,一塊塊舊石板堆砌出歲月的滄桑,乍看早不見其棱角。在電影裏經常會發現它的踪影,懷舊之昔吸引無數遊人慕名而來。現時街道兩旁有不少特色攤檔、手工製品及餐廳小店。如果到訪中環,不妨到此走一走,感受老香港情懷。 蘭桂坊   在不分晝夜的繁忙中環,每一刻都有燈火通明的工作室。同時也蘊藏了一個不夜城。蘭桂坊位於德己立街一帶,現為香港重點旅遊區。每逢節日蘭桂坊都會聚集本地市民一同慶賀。 蘭桂坊一帶餐廳,酒吧、俱樂部臨立,匯聚美酒美食於一身。於城市中這一個不夜城,憑藉其獨特魅力,於世界各地打響名堂。若果下次相約朋友,不妨聚腳於蘭桂坊一同狂歡。 P.7 氣槍案無跡可尋 市民冀加緊規管 將軍澳明德邨同月發生兩宗氣槍案,令該區居民人心惶惶。於九月二日,兩歲童遭人用氣槍「BB彈」射傷,右額中彈流血,經治療後並無大礙。另一宗發生在同月十七日,明德邨一個單位玻璃窗遭射裂,彈孔相當明顯,彈孔周邊裂痕猶如蜘蛛網。 記者:麥嘉良 黃嘉富 張振海 葉璟彤   肇事案件已經交由九龍區重案組跟進,就記者所見,事發後警方在明德邨內明顯加強巡邏,並有警車駐守。同時,西貢區溫悅昌議員表示房署經已加強保安,在事件發生後,立即在屋邨範圍內加裝閉路電視及天眼,以便警方搜證。但在明德邨明道樓對出的一個公園可見地面還有少量BB彈,更有居民指在案發前,曾發現有小童於此玩氣槍。   居住在明德邨的魏小姐指從電視新聞得知氣槍傷人的相關報道,感到非常擔心,向記者訴苦「 行路都驚」,每次離開家門都需要保持警惕,保護其5歲及2歲的小孩。再者,警方仍未緝拿疑犯,若小孩受氣槍所傷難以追究責任。她指出青少年及兒童應該在家長的監管下玩氣槍,避免擦槍走火,誤傷他人。她更表示不會贈送玩具槍予兒童,因為這些玩具有潛在危險。同邨居民吳小姐指兇徒仍下落不明,擔憂區內安全問題。若受氣槍所傷,實屬不幸,犯人身份無跡可尋,更無法追討賠償,使她非常無奈。   政府其實早已制訂《火器及彈藥條例》,規定氣槍槍口能量不可超過2焦耳,但仍無法避免罪案發生。將軍澳明德邨議員辦事處溫悅昌議員向記者表示,事件發生後,許多家長都非常擔憂,紛紛到議員辦事處請他們跟進事件。現時案件已交由東九龍重案組跟進,反映警方非常關注這此事件。過往該區玩氣槍的兒童本來就不多,這兩個事件實屬罕見,街坊都非常主動聯絡議員辦事處,告知議員有人有邨內玩氣槍或是遍地BB彈。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副主席陳志豪指香港法例允許隨處販賣的氣槍,氣槍力度受到規管,威力不能超過法定的2焦耳,力度不強而不具殺傷力,但仍要避免對他人身體造成傷害。他促請政府有逼切需要收緊販賣氣槍的規管,購買氣槍的年齡或是販賣氣槍的場所都有必要立法限制。   記者親身以威力達0.9焦耳的手槍型氣槍(型號為Glock 18),於1米距離內BB彈可射穿一張硬卡紙(約1mm),紙上更可以清楚看見彈孔。再以威力達1.1焦耳的突擊步槍氣槍(型號為Scar-H)於4米距離發射BB彈,威力可以射穿鋁罐,而且彈孔周邊被射至凹陷。   在市面販賣的氣槍雖受法例所規管,但網上購物存在灰色地帶,仍能購買不同種類的槍。而且威力無從印證,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現時購買氣槍的途徑越來越多,法例顯得日漸落後,政府應該及時修改條例,保障市民安全,維持社區秩序。 新式玩具隨時變「玩命」   除了氣槍傷人外,市面上仍有不少新興的玩具都潛在危機,購買途徑遍佈網上、格仔店或玩具店,都輕而易舉買到,這些玩具包括指尖陀螺、「牙籤弩」、電擊玩具及「鬼口水」。   美國消費者監督組織「世界反危險玩具」早前將現時流行的指尖陀螺列入「十大危險玩具」,陀螺雖小惟不少設計三尖八角,容易使人受傷,陀螺異常鋒利,能輕易將膠水樽割破。此外,牙籤弩的威力亦不可忽視,內地曾有小孩因其射穿眼球;帶電玩具例如電力原子筆,電力會使人感覺麻痺,更會有漏電危機;若兒童誤吞啫喱狀的「鬼口水」可能會窒息而死。一不小心,玩玩具隨時變成「玩命」。   根據《玩具及兒童產品安全條例》,玩具包裝上需附有識別標記,但大部分新興玩具都沒有依照條例及其附屬法例的規定於包裝上標明製造商名稱、地址及警告標示。根據條例,進口、製造或供應本地使用的玩具,須符合指定的安全標準,否則即屬違法。違例者首次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十萬元及監禁一年,其後定罪則最高可被判罰款五十萬元及監禁兩年。 法例無管制改槍 子彈或成奪命關鍵   不少氣槍玩家為了配襯個人喜好而改造氣槍的外觀,更有部分用家為追求更遠程的射擊和準確度,提高氣槍槍口能量。另一邊廂,市面上亦有很多槍舖提供改槍服務。   本報致電一間與氣槍有關的團體,要求匿名報導的負責人表示,現時政府並無管制改槍,只要沒有超過2焦耳,都可以任意改裝。可是,問題在於改槍者把槍改至2焦耳以上,達至香港法律上「真槍」的水平。香港又沒有日本嚴謹的氣槍法,禁制1焦耳以上的氣槍,即使是2焦耳以下,也有一定程度的危險。現時情況而言,槍舖為用家非法改槍也是難以追查。他坦言:「玩家改槍絕大部分都是為了加大焦耳,不然就如同沒改。」   一間戰術裝備專門店的東主Kevin表示,子彈也是增加槍械威脅的原因之一。他認為現時社會上部分人對俗稱「水彈」的子彈存有誤解,水彈是裝了水的子彈,打中硬物只會變成水濺,並沒有想像中危險。而明德邨氣槍射裂單位窗户的事件中,跟據距離和玻璃的硬度,他相信窗户並非被塑膠的BB彈打中,而是被一種俗稱「痰罐仔」的鉛製子彈擊中,該子彈威力十分大,需使用壓縮二氧化碳作動力。雖然子彈種類威力有別,但現時仍無明文管制買賣和使用。 P.8 電競業摸著石頭過河 本屆政府在今年八月舉辦首屆電競音樂節,全力推廣電競的發展。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早前參加過一次電競活動,令她大開眼界,覺得電競業有發展空間。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曾指,電子競技在本港及其他城市有迅速發展,認為具經濟發展潛力,期望在本港推廣電子競技,並帶動本地遊戲市場。差不多同一時間,荷蘭市場分析公司Newzoo發佈2017年全球電競市場研究,估計全球電競經濟產值在今年達到近7 億美元,並預算2020年將翻倍增長,達到15億美元。   縱使外國數據顯示電競在經濟上的潛力,但在不少香港人的眼中始終只是遊戲,仍未能把電競視作運動或一種產業。他們不相信電子遊戲能帶來金錢的效益,或維持生計,令不少有意投身電競行業的年青人卻步,亦令電競行業在香港的發展裹足不前。不過,業界人士及一班電競選手認為,電競之路並非如大眾所想缺乏經濟效益。 記者:周仲文 陳浚銘 周伯臻 社群效應 電競多元化   研究指電競產業屬於媒體產業,產值當中來自轉播權、廣告跟贊助的比例從2015年七成一成長至2020年八成二。同時,研究亦指出與北美和歐洲國家相比,電競在亞洲更像個媒體事業,因為亞洲有不少國家如韓國和台灣均致力推動電競行業。他們會用國營電視頻道直播電競比賽;同時,不少大公司亦會刊登廣告和為比賽提供贊助,為整個電競行業帶來更大經濟效益。然而,香港其中一間電子競技公司HKEsports的創辦人鍾培生認為此報告未能完全理解電競的真正經營模式。「每一款遊戲均有其壽命,而電競就是延長遊戲壽命的工具,我們不應該單看比賽門票或者贊助費等收益。電競能帶動社群效益,刺激遊戲內外消費,例如購買一些特別角色造型或者買電競選手會用的硬件,這都有助增加收入。」   鍾補充,電競另一方面衍生明星效應,透過大型比賽發掘明星選手,令遊戲變得更有吸引力,刺激銷售。的確,現時坊間很多電腦店都會出售形形式式電競產品,在剛過去的香港電競音樂節亦有不少店舖到場宣傳。 受眾年齡偏低 電競發展需時   研究又指出電競的觀眾層都偏低,如北美為例,關注電競的人都是集中於1981年以後出生者,由36歲的族群按年遞減;51至65歲的人士更接近無人問津,因此平均每位受眾生產的營收相對其他「運動」娛樂低。香港普遍都視「打機」為消遣工具,在家長更視為毒品,害怕小孩沉迷於此,影響學業。鍾認同受眾有限的問題,直指電競的目標層是年輕人士。「事實上,英超成立都是九十年代才誕生,只不過當其時的觀眾逐漸長大,成為現時主流受眾。雖然現時電競都由年青一代主導,但當他們長大後就會變成年紀大的主流受眾,所以和其他運動一樣,電競都需要時間成長。」 成為全職電競選手實非易事   經過多年努力,運動市場在香港的發展已經越來越成熟,可是,成為全職運動員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更何況,電競仍未被大眾所接納,並不是人人都願意踏出這一步,成為全職電競運動員,投身這個未知的領域。鍾培生指,由於香港電競行業仍未設有大型聯賽,故此,即使成為全職電競選手後,亦沒有足夠的渠道展示自己的實力,吸引投資者投資,令生活欠缺保障。   另外,他又指即使香港有全職電競選手能賺取天價收入,年收入達至數十萬,甚至百萬港元,但仍有很多失敗的例子,要在眾多選手中突圍而出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故此,他不建議小朋友以全職電競選手作為目標,甚至要求加入他旗下隊伍的選手最少中六畢業,同時需要有家人支持這樣才能加入團隊「打得好」,「打得放心」。 不怕前路難行 決心當開荒牛   雖然香港區電競業仍在發展階段,看似有很漫長的路要走,但也有人願意在這尚未清楚前景的情況下甘願做開荒牛。另一間有經營電競業的公司,中傳泛娛樂(橫琴)有限公司,新媒體運營主任蘇文杰表示,當初他只是機緣巧合下,面試娛樂公司被問及,會否對新開的電競部門發展有興趣,而他最後亦接受挑戰,因為相信發展前景會不俗,於是決心做開荒牛。蘇文杰又指雖然現時電競行業收入,可能未可以與其他工作相比,故相信電競行業的前景仍是無可限量。「因為其他行業的模式已經訂制好,但電競業仍然處於一個發展階段。」同時,他亦慶幸家人比較開明,對他的選擇沒有太大阻撓。   另外,他指出政府撥款五千萬發展電競是出乎業界預料,但這令他堅定了公司的方針。又認為政府如真心希望發展電競業,應把電競大眾化,例如,除了音樂節,可以舉辦屬於香港的電競運動會和聯賽,令大眾明白電競可以是正當職業。除此之外,他認為香港地區能參考鄰近地區的電競業發展如韓國,因為他是全球電競業發展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而且當電競成功打出名堂,建立一個地位之後,就能將其「明星化」,獲得更多的資金發展。最後他指出香港從來不缺投資者,與韓國相比,香港選手只是欠缺一個可以打出名堂的機會。